小言
錢這個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總歸一點,多還是有好處的!就像很多人經常問過我的一個問題,你那麼努力,拼命的賺錢到底為了什麼?我想,或許是為了體面的死吧!不是這樣的嗎?好了,言歸正傳!筆者在網上看一文,宋代官員:我不是哭窮,是真窮!我覺著這個事情不應該以偏蓋全,應結合當時社會現狀,全面客觀分析其緣由,得出更加中正觀點,以便讀者受益。這正是此文筆者努力之方向!
背景
對於宋代官員俸祿水平,古往今來史學界爭論不休,無非高低兩點!
一種意見認為:宋代官員待遇優厚,俸祿水平高。正本溯源:這一意見的主要思想代表,無疑是清朝的趙翼,其著名論斷就是:“恩逮於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而事實上,此觀點並不是首次提出,在宋朝就大有人在。王棟就在其《燕冀飴謀錄》中曾提出:國朝待士大夫甚厚, 皆前代所無。朱熹同樣持此看法。 杜範也認為“祖宗待士大夫甚厚, 而繩贓吏甚嚴”。
相反而言: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宋代官員待遇偏低, 收入甚少, 官吏貧困者多, 並認為這是造成宋代貪官贓吏多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認為此舉亦是窮則生亂,心之所向吧!正本溯源:宋人彭乘在《墨客揮犀》卷一中就記有反映當時官員俸薄的文字。 王安石也有 “方今制祿, 大抵皆薄”言詞。當今學者,多人持此觀點。
筆者認為,對宋代官員俸祿水平分析評價以及再次定義,不應侷限在個體,畢竟人的客觀表示難免含有主觀感情,你的低極有可能是別人的高!就像一句名言:不要羨慕別人,你所擁有的正是別人所羨慕的。故我們不應將目光只盯冷冰冰的數字,也不應借鑑或多、或少官員個人情感抒發。而是我們應該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之上,放寬視界,多角度,全方位評析宋代官員俸祿水平,這樣才能得出客觀中正的答案。鑑於此,筆者在努力之路,下面幾個因素值得我們學習注意:
袁採在《袁氏世範》曾言:"子弟當習儒業”,而"習儒業”目的則是“可以取科第,致富貴”。袁士此言頗具見地,可理解成宋人一種社會共識。古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北宋汪洙,可以說是宋代社會一種主流意識,且不論其流行的社會背景,僅就其本意而言,它切實反映了宋人崇高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這裡的“讀書高”,究其根源:高就高在不拼爹,靠自己通過讀書公平參加科舉進階成仕宦,進軍政壇,當官食祿,享受榮華富貴。陸九淵曾言:“今人讀書便是利,如取解後又要得官,得官後又要改官,自少至老,自頂至踵,無非為利。又言:”終日從事者,雖曰聖賢之書, 而要其志之所向, 則又唯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朱熹的得意門生黃幹也希望他的後代多讀書, “多聞博識, 進可以應舉, 可以為書會, 以不失其衣食之計 ”。至此可理解成,讀書至少可解決溫飽之題。 其然,從這些鴻學碩儒的言論和社會輿論及其的導向分析, 宋代官員的待遇理應不錯。 反證:如果真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官員們俸祿很薄, 可憐兮兮, 到處哭窮!那麼這些在當時就是“巨儒”的人物就不會說這些話, 也不會有“唯有讀書高”的命題。
考察宋代官員俸祿水平不僅要考察其”額定“之祿,更要考察其”額外“之祿。這恰恰是最有意思乃至玩出貪腐、彎道超車之處。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官員俸祿除正俸外,還有添錢、職錢、職田、公使錢、驛券、元隨傔人衣糧、傔人餐錢、茶酒廚料、茶湯錢、食料錢、折食錢、廚食錢、薪蒿鹽炭紙錢等等, 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可謂方便周到。 而其中的職田、職錢、公使錢、添支錢、驛券最為重要, 油水也最為可觀。由此一來,不乏別有用心之人!重申一言:因正祿為”額定“之祿,就宋朝最沒排面的赤縣縣丞而言,其正俸為15兩白銀,按1兩=1000換算購買力,其月薪15000(不含外俸,其實外俸才是驚豔所在)。講道理,不低了吧!但是,比較這個沒意義,因為這樣拉不開差距,實現不了彎道超車。故筆者著重闡明”額外“之祿,加深讀者印象。如慶曆年間權知鳳翔府滕宗諒被革職, 其罪名就是“前在涇州, 費公錢十六萬貫”,宋代的貨幣換算是一兩等於一貫,這裡的十六萬貫放今天來說就是1.6億人名幣吧!這裡的公錢就是”公使錢“。《向經傳》也說“方鎮別賜公使錢。 公使錢例, 私以自奉”。 即使不明目張膽地揣入私囊, 也想方設法化為己有。除此之外,更有一身而適兼數職者,官員無實職者可以領俸,有實職者則可以另加錢。實則為宋亡埋下了伏筆,敲響了警鐘。
從某種程度來說,士人出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士大夫范仲淹為例,其兩歲而孤,隨母改嫁朱長山過活。朱家雖有俸收及其他產業,但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家產並未有范仲淹一分一毫。故少年及青年的范仲淹生活並不富裕,特別是在長白山讀書時,生活十分清貧。但范仲淹入仕後,其生活境況獲得了根本上的改觀。他不僅自給自足,養活自己口數不少的一家人,而且心懷天下,接濟了不少青年貧苦學子(據史:理學家孫復青年時就曾受範的資助)和親朋好友。特別是他還捐資成建規模不小的蘇州範氏義莊(義莊田地之租用於贍養同宗族的貧窮成員,類似現在福利機構一種),這是一種深得民心的表現。範公雖在生時就已揚名天下,但其官職並不算高赫,雖最高做到了參知政事,但時間並不長,更多的時間是在做地方官,而且以清廉著稱。有如此經濟實力,其來源正是做官收入,及俸祿。
袁燮在為其叔父所作行狀中引王正己的話說:“ 吾觀今人遊而歸者, 鮮不買田。錢從何來,正如前語。
從官員個人來說,做官與不做官, 做小官與做大官, 做京朝官與做地方官, 其效果是不一樣的。 所以, 宋代士人要真正摘掉貧窮帽子, 還是要入仕做官。 謝維新曾說:“中興百年, 雖非復昇平之舊入,然國朝之待臣甚厚, 養更甚優, 此士大夫一命以上, 皆樂於為用, 蓋有以養其身而固其心。可謂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自然而言,宋朝對士大夫的優待,是得到了一定的回報。
獨評綜觀上述, 我認為宋代官員俸祿應該說是優厚的, 最次也窮不至死。載籍所記,只不過有不少貧宦的感慨, 但更多的是滿意的聲音。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感嘆俸薄者, 除官小職微等種種原因之外,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如苗書梅先生所說的“家庭人口過多, 經濟負擔沉重 ”,因而深感力不從心。 但個人負擔沉重之變數高低, 與宋朝俸祿制度並無直接關係, 負擔重也不能說明俸祿就薄, 政府不可能讓所有官員家庭特別是巨型家庭都過得滋潤舒坦, 它只能保證大多數官員過得優裕。從這一點來說,宋朝是做到了。所以,宋朝官員們,與其抱怨,倒不如多讀書,少哭窮。至少讀書是有可能令您加官進爵,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