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湧現過無數歷史名人,盛世中的人物風華絕代,亂世中的英雄也憑藉能力與事蹟給後世的人留下深刻印象。楚霸王項羽就是一個經典的形象,他自刎烏江的橋段多次被搬上熒幕,被以各種角度書寫他的勇猛與悲愴。劉邦是一個勝利者的形象,他出身低微,也並無行兵打仗的能力,但勝在能夠廣納賢士,也善於聽取諫言,才能夠成為最後的贏家,韓信在項羽麾下得不到賞識,劉邦卻能夠給他發揮才能的機會,而劉邦此後的勝利,韓信可謂是功不可沒。
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被人們冠以“戰神”的美譽,比起那些以悍勇聞名的大將,韓信還有著過人的謀略,有人問韓信到底有多厲害?他曾經用過一個妙計,兩千年來基本沒人敢用。
項羽個人特質鮮明,在楚漢相爭中一直受到民眾的擁戴,彭城一戰中項羽大敗劉邦,原本投靠劉邦的諸侯見勢紛紛轉頭項羽的陣營,劉邦見勢決定與諸侯開戰。
韓信在當時奉命前往太行山附近攻打趙王,但這場戰役雙方實力相距懸殊,趙王兵力充足,韓信卻僅僅率領了一支兵力一萬左右的軍隊,並且韓信所據的地勢易守難攻,想要獲得勝利是難上加難,但是對手的輕敵給了韓信勝利的希望。
趙王顯然沒有將韓信的用兵能力放在心上,他自信於自己的兵力優勢,毫無陣法地選擇從正面直接進攻韓信的部隊。聽聞風聲的韓信迅速排兵佈陣,調出一隊人馬埋伏在趙軍後方斷掉敵軍退路,一萬人馬則背靠河流與敵方對陣,此舉讓趙王更加放下警惕,於是另一支隊伍便成功繞到了趙王的背後。
與趙軍正面對抗的隊伍原本沒有勝算,但腹背受敵讓趙軍軍心散亂,氣勢漸頹,而韓信一方由於背後就是湍急的河流,所有人都被絕境最大地激發出了潛能,愈戰愈勇,最後韓信一方竟然真的以少勝多,這也成了背水一戰一詞的由來。
這個方法雖然巧妙,卻絲毫沒有給自己留下退路,是以在此後的兩千年中,基本沒有人敢學韓信用這一招,韓信能夠迅速根據地形與形式想出這個方法並加以實施,這份應變能力與魄力就決定了他註定不是池中之物。
韓信這樣的英雄本應與項羽惺惺相惜,他的謀略也正好可以彌補項羽的不足,倘若項羽當初能夠賞識韓信,或許有了他的協助,西楚霸王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結局,成為歷史的贏家。
劉邦雖然對韓信予以重用,卻並沒有真正地信任他,在奪得天下之後,韓信的軍事能力就成了劉邦眼中的威脅,於是韓信被呂后誘殺在長樂宮,一代名將最終沒能有一個好結局,甚至也沒能死在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