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最後的程序加速, 滅六國戰爭場面非常少,很多都是一比帶過,有人說這是為了節約經費,畢竟好的戰爭場面,那就是在燒錢。
但誰也沒想到,秦國最後一戰的經費,居然連齊王都幫忙,直接不戰而降,看著田建赤裸上身投降的樣子,昭烈君心裡一點也可惜。
這樣的齊國早該亡了,反正現在的江山也不是他們田氏的,是他們鳩佔鵲巢佔了人家姜子牙後人的,齊國一直頂著大國的名號,事實上早就不是姜太公的後人了。
更重要的是,末代齊王在位四十四年,基本上就跟在秦國後面做小弟了,秦國每滅一國他都要祝賀一下,這下好了,自己滅了總不能自己祝賀一下吧。
田氏代替姜氏成為齊國國主,過程非常有趣,關鍵是給後來所有的君主上了一課,導致君王更喜歡貪官而不喜歡情況。
這麼奇葩的結果,一切還要從又一次的宮廷內亂開始說起,內亂是那個時代幾乎所有諸侯國的頑疾,越是小國越是厲害。
(01)弄瘋你的稱呼古人的稱呼系統非常複雜,尤其是先秦時代的人物稱謂,因為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成例和習慣,所以有時候真的能把你弄崩潰,尤其是當你不瞭解歷史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甚至是對整個事件都判斷錯誤。
清朝末年,金石學家陳介祺收藏了一件戰國時代的青銅器,是個半球形的容器,名字叫敦,這件文物本來是屬於齊威王的,歷史價值特別大。
中國歷史長文物多,看一件青銅器是不是價值大,就看他裡面有沒有字,中國的鎮國之寶就是因為裡面字多,這件文物比較有趣的地方在於,裡面出現了最早關於黃帝的記載。
這個話題以後說,裡面的落款也很有意思,你要是第一看說不動會看懵你,落款是表示這個東西的主人,“陳侯因齊”。
陳侯?是春秋時代那個陳國嗎,媯姓國,帝舜後裔,這跟齊威王有什麼關係,齊威王為什麼要叫陳侯,如果不提前告訴你,你大概很難猜出來這個刻著主人是陳侯因齊的容器,居然是齊威王所有的。
齊威王就是歷史上那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齊國君主,他是田氏,為什麼不叫田侯而叫陳侯呢?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可能很多人猜的到,那就是齊威王的名字叫田因齊,他之所以稱陳侯,是因為他祖先是陳氏,當年從陳國跑出來的。
第二個原因很多人就不知道了,這個半球器的東西是用來祭祀用的,祭祀的核心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左傳》講過:“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意思是祭祀千萬不要祭祀他人的祖先。
所以祭祀用的容器,是和祖先溝通的重要法器,血統千萬不能錯,儘管齊威王田氏家族,早就改了氏,自己和後人都認可自己是田氏,但是祭祀的時候,千萬不能錯一點,自己必須是陳氏的後人,不能馬虎半點。
這個修改自己姓氏,給後代祭祀,包括給我麼閱讀理解古代文獻,都造成非常大障礙的人叫陳(田)完,就是他改了姓氏。
(02)牛人到哪兒都是牛人電影《1942》裡說過一句非常深刻的話,張國立扮演的地主對一個農民說,你跟著我幹吧,別看我現在跟你一樣是要飯的,等到了地方,不出幾年,我還能成為地主。
這句話很深刻,一個真正的牛人,靠的是思維和智慧,不管走到哪兒,哪怕是一時落魄了,最終也能再次發達,陳完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陳完本來是陳國國君的兒子,春秋時代因為繼承權經常會發生糾紛,國家為此經常出現動盪,越是小國動盪的越厲害。
晚年的陳宣公立寵妃之子為太子,你以為這又是個廢長立幼引發內亂的故事,你錯了,陳宣公可不按套路出牌,宣公見太子禦寇與公子完交好,以為他們密謀不軌,就殺死了太子禦寇。
傻眼了吧,連自己的兒子都殺,不過也沒辦法陳宣公接的是哥哥的班,陳完是哥哥的兒子,他德行好人品好人氣好,這不得防著呀。
不過你害怕陳完,幹嘛殺自己喜歡的小兒子呀,沒辦法,小國蠢君的腦回路我們很難理解,那陳完一看,你連自己兒子都殺,我不跑這不是等死呢嘛。
於是陳完攜家帶眷投奔到了齊國避禍,要說這古代通訊技術不發達,但是各種訊息依然是能傳播的很快,這也真是個奇蹟,背後一定有一套聯絡各個諸侯國的網路。
陳完逃到齊國之後,齊桓公早就聽說他的賢德的大明,要讓他做大官,陳完倒是很謙虛,顯示了他一貫的君子之風,說了句“我作為寄居在外之臣,有幸能不做勞苦之役,就是您給我的恩惠了,我不敢擔任高官”。
人品好擋也擋不住,齊懿仲把女兒嫁給了陳完,嫁之前卜了一卦,非常吉利,算卦準不準最終還的看人怎麼做,算個卦無非就是圖個安心。
就這樣,陳完變成了田完,頂著賢德的名聲就在齊國住下了,安了家慢慢發展成了齊國一支非常重要的政治勢力。
田氏家族上位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喜歡討好別人,收買人心樹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對於老百姓窮的,看誰家沒糧食,然後你就上我這兒來借糧食吃,你可以還,也可以不還。還的時候也是採取“大斗出,小鬥進”的辦法。
如此的收買人心,當然是有目的的,到了田乞這一代終於開始收割了,田乞做了件現在看起來很俗套的事情,在當時可是創舉,他擁兵自重,立了一個新君主,自己做了齊國的丞相。從此田氏就一直控制著齊國的相位。
這橋段是不是有點熟,曹操這明顯是走了田乞的老路,而且學的很像,還走成功了,他們都做了“忠臣”,沒有對不起君主,以後的事情就靜待子孫們的發揮吧。
(03)後果很嚴重這田氏家族看著被自己玩弄於鼓掌的姜姓國君,那心裡叫一個癢癢,不過只要耐心機會總是有的,天下第一大國被韓趙魏三個家臣瓜分了之後,田氏就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於是公元前391年,齊相田和“遷齊康公呂貸於海濱”,透過魏文侯的幫助,得到周天子承認,列為諸侯,建立了田齊。
按理說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承認,也算是名正言順了,但田和卻保留了齊國這個國號,可能還是心裡有點虛吧,韓趙魏都是打出來家底,田氏是一直樹立良好形象,才得到的江山。
底氣不一樣,那就只有拉虎皮作大旗,留著齊國這個響噹噹的名號,對自己也還是有好處的,後世很多不明白的,還一直以為這是姜子牙的那個齊國呢。
齊國最後的齊王田建,簡直是祖先附體,把討好的本事發揮到了極致,不過他討好的物件不再是齊國的人心,而是秦國。
面對天下已經達成的共識,秦乃虎狼之國,可是田建在位四十四年,一味的討好秦國,仗著自己和秦國不接壤,對其他五國的事情視而不見,從來不出兵不打仗,齊國最後四十年完全無戰事。
對秦國的政策就是以討好為主,哪怕是其他五國都滅了,田建都沒有醒悟過來,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從丞相起家,最終又被自己的丞相後勝勸降了。
一個田氏齊國,滅了也就滅了,在歷史長河中頂多算一個小浪花,但是卻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個非常壞的例子,那就是此後的君主,最不喜歡的就是名聲很好的臣子。
君主的邏輯很清楚,你把你名聲搞的這麼好,這是要幹嘛呀,田完的例子就擺在眼前,於是後世兩千多年,臣子表忠心,最有效的辦法不是表現的自己有多好,而是有多壞,自汙是慣用的手法,貪腐是貪官的護身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這一切都是田完開的頭,給的教訓,後來的君主從不怕你貪,從不當你臣子名聲不好,你名聲不好才會更加依賴與君王,這個悲劇邏輯儘管很扯,但卻很真實。
王翦就是靠著這樣的邏輯自汙,大戰錢要錢要官要田要房,把自己名聲弄壞,讓嬴政認為他是個貪財之人,只有這樣才能好好的活下去。
齊國亡了,田氏滅了,但是田氏做事的風格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一直在影響著中國,影響著很多,隱藏在背後真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