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出於不信任官員的目的(你看看朱元璋當政時期是怎麼對待官員的),明朝初年就制定了言官制度。顧名思義,言官就是說話的官,當然不是隨便說什麼都行,主要是監督百官的行為,發現官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時,就上奏摺指出來,稍微嚴重的就會提起彈劾。實話實說,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官僚體系內部進行自我監督。

好制度,或者說看起來是好的制度還遠遠不夠,它能夠被執行到什麼程度,執行的過程中會不會變味兒,走樣兒更重要,明朝的這個制度就隨著時間一點點變了味兒,走了樣兒。

御史言官們的彈劾奏章慢慢變得越來越多,朝廷上下沒有人不可以被彈劾沒有事兒不能夠被批評,壞人被彈劾、好人也被彈劾,尸位素餐的被彈劾、兢兢業業的也被彈劾,活著的被彈劾、死了的也被彈劾(張居正就是死後被清算的,雖然說那是萬曆皇帝的內心願望,但是也要有官員啟動這個彈劾程式,列出多少多少罪名才好)。

再後來,不光是御史言官們(他們是專職的,就類似於檢查、監察系統的公務員)沒完沒了地彈劾其他官員,幾乎所有官僚體系內的官員們都捲入了這場吵鬧中。

別管官位高低,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是京官還是地方官都阻擋不了大家彈劾他人批評他人的熱情。

只是官員之間這麼吵吵鬧鬧麼?皇帝和大臣之間也一樣。嘉靖皇帝的“大禮儀之爭”(就是嘉靖皇帝的親爹該怎麼上尊號的事情)和大臣們一爭起來可不是一年半載,十數年就吵這一個架;萬曆皇帝時期的“國本之爭”(就是立太子的問題)也是一樣,不光吵了十幾年而且還吵出了另一個副產品——黨爭(東林黨代表的勢力最終使得萬曆皇帝屈服獲得了“國本之爭”的勝利)。

官員們不厭其煩地彼此彈劾還是初級階段,在明朝的晚期官員們終於開始組團了。閹黨、浙黨、東林黨彼此之間大吵特吵(當然不是簡單的吵架,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在這無謂的內耗中沒有任何一方關注整個王朝已經走向了覆滅的深淵。

歷史上的魏晉時期,知識分子們對政治失望退隱山林(如竹林七賢,但並不是真心的),不能不說是讀書人的一段悲哀的日子(在文學藝術上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而明朝的這些讀書取仕的知識分子們本來已經進入了國家的統治機器中,但卻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了無盡的吵鬧之中,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多少彈劾和批評是真正符合正義和良知的。這些知識分子們消耗的生命、喪失的人格和可以為蒼生造福的機會更加得讓人唏噓。#歷史##明朝那些事兒#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七上歷史一意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