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他是"千古第一文人",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歌流傳至今;他的文章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位皇帝都是他的粉絲;他創造了豪放詞派,是一代詞宗;他的書法轉益多師,自成一家,位居"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他是"學霸",在古代最難的制科考試中,脫穎而出,得"百年第一"稱號。

他就是蘇軾(1036-1101),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天才。在孩子的"洗三"儀式上,他卻說:"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受了什麼刺激?

為師改詩,年輕蘇軾鋒芒畢露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的一天,眉山書生蘇洵眉頭緊鎖,考慮給自己的兩個孩子取什麼學名。二兒子聰明穎悟,天分極高,屬文作詩,才華橫溢,未來可期。蘇洵深諳"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給這個兒子取名"蘇軾"。"軾"的原意是馬車前扶手,"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蘇洵取其默默無聞而又不可或缺之意,希望這個孩子"獨若無所為者",有所作為,卻不事招搖,以免引來不必要的攻擊。蘇洵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事實並不會因為他的美好願望而改變。

蘇氏一家人

眉山有個學者叫劉巨,在城西壽昌院設館授課,蘇洵便讓蘇軾前往就讀。蘇軾"讀書狂勇",如同好馬名駒,撒開蹄子,在大路上狂奔。到了弱冠之年,已經博通經史,縱筆所至,議論風發,寫其所不能不寫,積累起來的經論、史論、經義、經解、策論已經滿滿一書箱。

一天,劉鉅作了一首詠鷺鷥的詩,得意地讓門生們看。蘇軾說:"先生的詩很好,不過我覺得最後一句'雪徵逐風斜',斷章沒有歸宿,不如改作'雪片落蒹葭'。"劉巨慨然嘆道:"我沒有資格做他的老師了。" 不知道劉巨是誠心誇蘇軾聰明呢,還是諷刺蘇軾不給老師留面子?

戲弄新相,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聰明的人喜歡賣弄,這是人的通病。有的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會有意識地加以剋制,而蘇軾卻從來都是隨心所欲。王安石曾經問他斑鳩的"鳩"怎麼解釋,蘇軾答道:《詩經》上說,"鳲鳩在桑,其子七兮"。一公一母兩隻鳲鳩停在桑樹上,加上七個孩子一共是九隻鳥,所以"鳩"字左邊一個九,右邊一個鳥啊。王安石頷首贊同,沉思良久,才醒悟過來被戲弄了,從此便開始討厭蘇軾。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同時想讓蘇軾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趕忙出來阻止,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王安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幸虧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站出來主持公道,蘇軾才無罪得免,被外放為杭州通判。

"微言大義",被御史臺抓住把柄

弟弟蘇轍最了解蘇軾的性格,談笑詼諧,經常戲謔調笑中得罪人,在朝廷權力中心,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他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一見面就勸他,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蘇軾剋制了一段時間,卻終究沒能管住自己的嘴。元豐二年(1079),蘇軾轉知湖州。到任後,例行公事作《湖州謝上表》,說自己政績一般般,但皇恩浩蕩,給我官兒做,我怎能不感激涕零?但蘇軾就是蘇軾,不走尋常路,文章的最後加了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很多人都知道,"生事"是司馬光攻擊變法的習慣用語,"新進"則是蘇軾對王安石引薦的新人的貶稱。

蘇軾形象

古代文人講究"微言大義",喜歡在遣詞造句上玩花樣,讀者們也習慣於從字裡行間尋找特別的意義。御史何正臣就從《湖州謝上表》裡的"新進"、"生事"二詞,看出了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御史舒亶經過四個月的潛心鑽研,也從蘇軾的詩集《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裡看出了"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二人接續上奏,歷數蘇軾罪行,不殺不足以謝天下。宋神宗原本不以為然,卻架不住御史們三番五次上奏,就下令御史臺徹查,這就是"烏臺詩案"。

經過一百三十多天的"審理",御史臺查詢到批評新政的"譏刺詩"一百多首,以及其他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宋神宗將蘇軾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

出獄當天,蘇軾即"舊病復發",寫下《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詩一首:"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當時盛傳民謠: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蘇軾化用這兩句民謠,用一種戲謔反諷的筆法,表達了他對阿世取容的人生態度的蔑視。按照御史們的審查標準,這首詩又有"誹謗朝廷"的嫌疑。蘇軾放下筆,無可奈何地搖頭笑道:"我真是無可救藥!"

不合時宜,我被聰明誤一生

繼室夫人王閏之是一個典型的家庭婦女,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完全理解丈夫。"烏臺詩案"中,看到丈夫因言獲罪,便遷怒於書稿,情急之下將蘇軾詩書"悉取燒之",留給喜歡蘇軾的人們一個永遠難以彌補的遺憾。

王閏之與蘇東坡

而侍女王朝雲則可以說是蘇軾至親至性的精神伴侶。她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時認識的一位歌妓,隨蘇軾從杭州到密州,又從徐州到湖州,幾度顛沛,幾度流離。她不但貼心服侍蘇軾夫婦,還跟蘇軾學習書畫詩歌,逐漸融入了蘇軾的精神世界。一日,蘇軾吃過晚飯,一邊摸著肚子徐徐散步,一邊問侍女們:"你們說說,這裡面都是什麼?"一個侍女說:"都是文章。"蘇軾不以為然;另一個侍女說:"滿腹都是機械。"蘇軾也不以為當;這時,王朝雲說:"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讚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元豐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王朝雲生下了一個男孩。蘇軾為幼子取名遯,"遯"通"遁",是逃離的意思,名字裡包含了他對這個兒子將來遠離政治旋渦、平安一生的期望。遯兒出生三天,親朋集會慶賀,給嬰兒洗身,俗稱"洗三"。蘇軾寫《洗兒詩》自嘲:"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是蘇軾的牢騷話,但牢騷話裡分明透露出他聰明反被聰明誤,對自己那不合時宜的聰明已經有所反省。

嘲笑程頤,引來強力反擊

有所反省並不等於認同,特別是反省的結果與自己的價值觀相悖,與自己的性格不符,蘇軾斷然否定了這種反省。

蘇軾形象

元豐八年(1085),年僅九歲的宋哲宗趙煦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是個穩健保守的老太太,起用司馬光和蘇軾等一干舊臣,恢復舊政。司馬樂上任後,"盡廢新法",但很多人認為王安石的免役法好於過去的差役法,建議保留。大家議論一下也就算了,獨獨蘇軾前往司馬府,試圖說服司馬光。司馬光聽後,默不作聲。蘇軾仍不死心,第二天直接到政事堂,再向司馬光陳述反對意見。司馬光心裡不耐煩,臉上不免忿然作色。司馬光比蘇軾大二十多歲,是蘇軾兄弟參加制科考試時的考官,亦師亦長,蘇軾不敢造次,回到家中,一面寬衣解帶,一面連聲呼叫:"司馬牛!司馬牛!"意思是司馬光的脾氣比牛還倔。司馬光倒是沒有絲毫師尊的矜持,聽說蘇軾稱他為司馬牛,尚能"笑而謝之"。但並不是所有同僚都如此大度。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去世,程頤負責主辦喪事。那天正逢太廟大典,大典完後,朝中大臣前去弔祭司馬光,程頤加以阻止,理由是《論語》裡說過"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大家剛在太廟唱過歌,怎麼能在同一天再去弔喪哭泣呢?蘇軾反駁說:《論語》裡也沒說"子於是日歌則不哭。"到了司馬府,程頤又阻止司馬光兒子出來接待客人,因為孝子如果真孝,就應當悲傷得無法見人。蘇軾當眾嘲笑道:"伊川可謂糟糠鄙俚叔孫通"。叔孫通是漢初大儒,幫劉邦制定了簡便易行的漢朝禮儀,司馬光曾經指責叔孫通制訂禮樂只為逞一時之功,結果使古禮失傳。

程頤是個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不是可以隨便開玩笑的人;程頤弟子更容不得蘇軾嘲笑老師,左司諫朱光庭首先發難,彈劾蘇軾主持考試時出的考題有攻擊先皇仁宗、神宗之嫌,隨後賈易也"抓辮子",指控蘇軾誹謗仁宗、神宗。蘇軾一時自辯不清,叫苦不迭,好在有高太后袒護,才算熬了過去。

揭人老底,遭遇"朋友"瘋狂報復

蘇軾與章淳是同年進士,又是同鄉,章淳還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到蘇軾門下做弟子,關係不可謂不鐵。"烏臺詩案"時,很多人都躲著蘇軾,章淳不僅到獄中看望蘇軾,還多次在皇上面前為他說話。蘇軾因此將章淳劃歸自家人,既然是自家人,說話時便沒那麼注意分寸。章淳很喜歡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每天都臨摹一遍,蘇軾卻對別人說:"章淳臨摹《蘭亭集序》,沒有自己的特色,終究不能算是高水平。"以蘇軾在書法界的聲望,此話傳出去,等於給章淳的書法定了性。

傳言章淳出身不好,是亂倫所生,並且剛生下來的時候,他母親準備將他溺死,後來家中一個老僕人看他可憐,便將他救了下來。任何一個人,都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這不堪的身世,何況章淳作為朝廷重臣,不僅關乎體面,甚至關乎仕途和生死!但蘇軾完全沒有意識到這點,竟然將這個祕密寫到詩文裡去了!章淳的身世立即大白於天下。自此,章淳視蘇軾如寇仇,非置之於死地不可。

元祐九年(1094),宋哲宗推翻了祖母給他做的頂層設計,另起爐灶,任用章惇為相,重啟改革。章惇上臺後,便將蘇軾貶至遙遠的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並將蘇軾先世宿仇程之才派去擔任廣南路提刑,企圖借刀殺人。蘇軾主動給程之才寫信求和,程之才又深明大義,才化解了這場殺機。

三年之後,章惇將蘇軾貶得更遠,去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居住。海南是怎樣一個地方,蘇軾太清楚了,六旬老翁恐怕再也回不來了,行前一天就向家人詳細交代了後事。

病死常州,心似已灰之木

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九,宋徽宗趙佶繼位,大赦天下。在海南苦熬了三年的蘇軾終於可以離開這瘴癧之地了,他迤邐北行,第二年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省儀徵市)。真州金山龍遊寺裡藏有好友李公麟給他作的畫像,面對當年自己的畫像,蘇軾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在畫上題詩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此時的蘇軾,心情沮喪到了極點,垂垂老矣,時日無多,川中走出的那位才子建立了什麼功業?蘇軾感慨地對自己說,黃州惠州儋州,一路貶謫,一生奔波。在他自己看來,這一生太失敗了,因而發出"心似已灰之木"的哀嘆。兩月後,蘇軾走到了常州,病情加重,於七月二十八日溘然長逝,享年65歲。

黃庭堅對老師一生的坎坷遭遇有深刻的認識,他在《答洪駒父書》中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黃庭堅所謂"罵",指的是蘇軾無拘無束、嬉笑怒罵、恣意狂蕩的文風。文風放蕩,難免就會得罪人,甚而因言獲罪。蘇軾一生的遭際,都緣於他沒有管好自己的那一張嘴。《論語》有云:"駟不及舌",意思是,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告誡人們說話一定要慎重。當年父親給兒子取名"軾",希望他能夠藏起鋒芒,不說話,多做事,但天性高調的蘇軾真的做不到。

最新評論
  • 1 #

    愚魯之人能到公卿?

  • 2 #

    又愚又魯,還要到公卿,太過分了吧

  • 3 #

    說實話,不喜歡蘇軾,更喜歡王安石

  • 4 #

    恃才放曠的才子是成不了政治家的,也就很難成就什麼功業,比如李白。政治家需要管仲、商鞅、諸葛亮、曹操、張居正式的人物,智慧、堅忍、務實並心懷理想,而不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聰明”。

  • 5 #

    蘇軾不是管不住嘴,是頭鐵,不能放棄理想與追求,沒辦法欺騙自己,正因為這樣,才是蘇軾!!!

  • 6 #

    他對章的所做所為確實讓人無法認同,但他的詩直抒心意,說出天下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唉,嘆人無完人,既然從政,條條框框必須有畏懼之心

  • 7 #

    世上有壞人,便有好人。有追名逐利,枉顧正義真理的人,便有蘇軾這樣灑脫不羈的人,世界不是一個樣子的

  • 8 #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話說的妙,先罵公卿愚且魯,又討個大便宜,罵人不帶髒字。別說他的文章詩詞,就這罵人技巧,我等也只望其項背。

  • 9 #

    章惇這件事蘇軾做的不地道

  • 10 #

    古往今來,步東坡後塵者少嗎?你的境界別人要仰視,你的學識令凡人羞愧,不貶你不足平民憤!嗚乎哀哉,我的居士!

  • 11 #

    片面之詞不可盡信!不了解王安石變法,不了解司馬光做法,怎能讀懂蘇軾不站邊不站隊、實事求是做法?

  • 12 #

    愚且魯怎麼可能到公卿

  • 13 #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要求太高了吧

  • 14 #

    蘇軾應該感恩章惇!!

  • 15 #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16 #

    唯願子孫愚且魯,無災無害到公卿

  • 17 #

    愚且魯到公卿是可以的,只要有關係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真實皇帝出行是什麼樣子的?看完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