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古人對男女之事都比較隱晦,古代女子在婦德之下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對於古人來說女子內衣是萬萬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提起的。古人畢竟不像如今的我們開明,現在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有內衣店,一個女士更是把內衣胸圍等字眼當作稀鬆平常的事情。

如今的內衣我都知道如何稱呼,在一些藝術作品中也經常看到古裝演員身穿內衣讓我們感到驚豔,在驚豔的同時或許人們都會好奇,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他們古代都把內衣叫做什麼呢?

古代內衣的演變

古代內衣的稱呼有很多,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說法,而且造型也會有所變化。歷史上在各代內衣的名稱及對他含義的解說。

在原始社會早期,人類只能以“天地為衣”,也就是光著屁股跑。隨著人類產生了羞恥感、美和醜的觀念,衣服也隨之誕生,這時候的衣服可能只用來遮擋關鍵部位,所以可以稱之為最早的內衣,原材料可能是樹皮或者獸皮,可能還沒有稱呼。

周朝:“褻衣”

內衣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周朝以禮治國,禮講究莊重內衣是貼身之物自然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談及,周朝時期把內衣稱作褻衣。褻衣二字代表著就是內衣比較輕薄和不莊重,在以莊重為基本的周朝,內衣好像難登大雅之堂,所以當時的人們以褻衣稱呼內衣讓內衣有了雅號。

到了秦漢時期: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時期:兩當

這個階段,足中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五胡”相繼入主中原,隨之而來的不僅僅是金戈鐵馬,還有他們的服飾文化。

遊牧民族的女子,不同於中原漢族女子可以待字閨中、端坐繡樓,她們常常和男人一樣,騎馬放牧,所以她們的服裝無論外衣還是內衣,都和中原女子有較大的區別。就內衣來講,北方遊牧民族女子的內衣由於生活的需要,被設計成了類似於今天的背心形狀,前後都有片,且有雙層,內有襯棉。

隨著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這種內衣漸漸在中原普及,名為“兩當”。

唐代時期:訶(hē)子

我們都知道唐代的女子比較半露胸式裙裝,唐代對於女子來說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王朝,加上女子們的天性,為了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他們把內衣進行了改良。唐代女子把裙子高束到胸部那裡繫上一條絲帶,讓上胸和後肩露出,在披上外紗,給人一種神秘感又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美豔。當然也有無帶的內衣,總之內衣經過唐代女子的改良,保證自己胸上部分達到挺立又不失一些魅力,當時人們把這種內衣稱作訶子。

宋代稱內衣為抹胸,元代為合歡襟

宋朝時期被稱為“抹胸”,這是從唐朝的“無繩內衣”又恢復到了“有繩”;元朝時期稱為“合歡襟”,是一款繫繩扣的內衣,而且釦子還不少,應該是算是“最繁瑣的內衣”;

明朝為主腰,清朝是肚兜

明代的內衣稱「主腰」,其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腰側還各有繁帶,將所有襟帶繁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清代的女性內衣則稱「肚兜」。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也有長方形、正方形、如意形、扇形丶三角形。菱形肚兜採用對角設計,上角裁去,呈凹狀淺半圓形,上端有帶,穿時系在脖子上,左右兩角各有一條帶子,束在背後;下角呈圓弧形丶三角形或尖形,遮過肚臍,直至小腹。肚兜遮蓋住了胸部和肚臍’發揮遮羞和保健的功能。同時,獨特的菱形結構,增添了視覺美!

內衣可以說從周朝以來一直在改良,從無後片到有後片,再到加入絲帶,還有有扣無扣,加入繩子點綴,加入鴛鴦圖案等等。歷朝歷代的女子都會把內衣進行改良,讓內衣更加塑體,加上當時的女子沒有什麼生存技能,全部仰仗於男子生存,把內衣進行改良還能討得自己丈夫的歡心,有助於女子與自己丈夫的感情。

我們縱觀歷朝歷代內衣特點發現:只有唐代、元代內衣沒有“吊帶”為什麼唐代、元代沒有吊帶呢?這體現出唐、元的一個特點,女性地位高,社會風氣比較輕鬆。

古人對於內衣還是很隱晦、很保守的,認為這是非常私密的東西,有點像衣服一樣遮擋的嚴嚴實實。我們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古代內衣的款式有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等幾大類,但萬變不離其宗,最根本就只有一個作用,遮羞。直到二十世紀,科技大發展,內衣的作用才開始演變成功能性的進步,有聚攏型、託高型、方便肩帶、美背型、前扣式、無鋼託型......等等各種各樣的演變。

3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嫪毐臨死前說出一天大的秘密,嚇得呂不韋癱倒,嬴政聽了大驚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