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國君去世前都預言嬴政下場,一一應驗,是巧合還是另有他因
《大秦賦》已接近尾聲,從韓國開始,六國陸續被秦國所滅,原先六國的國君大多被俘虜,下場悽慘。從高高在上的君王到如今淪為階下囚,他們心中必定不甘卻又無可奈何,只好以預言秦始皇嬴政的悽慘下場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和憤恨。奇怪的是,六國國君的讖語後來均一一應驗,這是巧合還是另有他因呢?
大秦賦中的嬴政
韓王安:寡人亡於荒山,汝必不得亡於宮室!
韓國是最先被消滅的一國,三家分晉後,韓人努力提升實力,牢牢佔據交通要道三川郡和上黨郡,名列戰國七雄。令韓國無奈的是,鄰國秦國和趙國都是強國,上黨郡和三川郡被秦國和趙國不斷蠶食,僅剩下國都新鄭和其他為數不多的地盤。
秦國滅韓並沒有大動干戈,在尉繚離間術的威力下,韓國南陽太守騰投靠秦國,升為秦國內史。一年後,嬴政讓騰帶領大軍進攻韓國。內史騰在秦國的待遇,讓韓國從韓王安到朝中大臣毫無抵抗之心,舉國投降。
嬴政將韓王安流放原楚國國都南郡郢陳,並派原韓王的手下騰擔任南郡太守,嬴政是有點欺人太甚了。如果沒有四年後原韓國貴族叛亂,韓王安也許能得善終,但就是這場叛亂,讓嬴政下定決心除掉韓王安,而且還是讓太守騰來做這件事。
韓王安在荒山中舉劍自刎,對著咸陽方向說了一句話:"寡人亡於荒山,汝必不得亡於宮室!"後來,嬴政果然是在巡視途中去世,應驗了韓王安的預言。
韓王安
趙王遷:汝以奸臣離間趙氏兄弟,他日趙人必誅爾等子孫。
趙國是東方六國中與秦國仇恨最深的一個國家,也是實力非常強勁的一個國家。長平之戰後,趙人更無投降的念頭,每次與秦軍相遇皆力戰而亡,即便是戰國末期,李牧仍可斬秦軍十萬。
面對不服輸的趙國,嬴政依然採取尉繚的策略,韓國有騰做內應,趙國則有郭開和倡後。在重金和美男的誘惑下,郭開和倡後紛紛投靠秦國,自毀長城,除掉李牧。沒有了李牧的趙軍也就沒有了靈魂,在王翦、李信和楊端和三路大軍的夾擊下,邯鄲城破,趙王遷被俘,公子嘉逃亡代郡。
趙王遷被嬴政流放至偏遠的房陵,數年後當代郡被王賁突破、代王趙嘉殉國時,趙王遷也抑鬱而終,臨去世前也對著嬴政的方向撂下一句狠話:"趙政,汝以奸臣離間趙氏兄弟,他日趙人必誅爾等子孫。"
秦趙原本一家,趙王遷稱呼嬴政為趙政並無過錯。嬴政去世後,秦二世胡亥在趙高的勸說下,向自己的兄弟姐妹舉起了屠刀。趙高,祖上趙人,是誅滅嬴政子孫的主謀,應了趙王遷的預言。
趙王遷和倡後
魏王假:秦政小兒,天必譴之,必步寡人後塵
燕國都城雖然被破,但是燕王喜遠遷遼東,嬴政並不急於消滅遼東王,而是先對原晉的最後一國魏國動手。這一戰,嬴政派遣王翦的兒子王賁,帶領15萬秦軍向大梁進軍。
魏人的彪悍絲毫不亞於趙人,尤其是魏王假,誓與國都大梁共存亡。魏王是有底氣的,大梁城經過多年的建設,城牆堅固,糧草足可以支撐三年,而且魏國常面臨四面作戰的威脅,士兵戰鬥力強。
進攻三天,王賁便損失1.5萬秦軍,而魏兵損傷極小。當王賁派遣使臣進入大梁談判時,魏王假根本不理,直接斬了使臣扔到樓下。王賁繼承了王翦沉穩的性格,雖然憤怒卻並不衝動,暫時按兵不動。
大秦賦中的王賁
天意難違,不久天降大雨,持續多日,而王賁善於用兵,充分調查了大梁周邊地形,最終採取水攻的策略,在大梁上游構建水庫。在積蓄了十餘日的大水後,王賁放水淹城,大梁城多日浸泡在洪水中,多處城牆倒塌,秦軍趁機攻入,在水中佔領了大梁,魏王假被俘虜,關在囚車中押往咸陽。
在途中,魏王假被一夥神秘的"山賊"斬殺。魏王假自然知道這些"山賊"的背景,怒從心起,大罵嬴政:"寡人死後竟屍臭於車,秦政小兒,天必譴之,必步寡人後塵,寡人在天以待。"
嬴政病逝後,趙高秘不發喪,直到嬴政屍體在車中發臭,也應了魏王假的語言。
魏王假
楚王負芻: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除了趙國,楚國是第二個讓秦軍遭受重大損失的國家,李信二十萬大軍讓項燕打得損失過半,也給試圖儘快統一的嬴政當頭棒喝。嬴政又請出老將王翦,將六十萬秦軍交付王翦,而楚國也出動了幾乎四十萬兵力,在名將項燕的帶領下迎戰秦軍。
名將對名將的戰爭異常精彩,王翦在前線駐紮了足足一年才對楚軍發起攻擊,雙方來回拉鋸戰,傷亡大抵相同,直到王翦抓住時機,擊潰楚軍,項燕才帶著十萬敗軍回撤郢陳,與昌平君合兵一處。
此後王翦大軍迅速出擊,直達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王翦並未著急消滅項燕,而是帶著楚王負芻向原楚國各郡遊行,勸降各郡,等到各郡都降服秦國,王翦才對項燕和楚王熊啟發起雷霆一擊,徹底擊垮項燕和熊啟。
在遊行的過程中,楚王負芻受盡侮辱。被貶為平民後,負芻抑鬱而終,去世之前惡狠狠地說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陳勝、項羽、劉邦等人反秦,皆是楚人,應了負芻的話。
楚王熊啟
燕王喜:嬴政小兒,汝必死於途。
此時遠在遼東的燕王喜還想著割據一方繼續稱王,可是嬴政不會給他這個機會。這一次嬴政啟用王翦的兒子王賁,讓王賁帶領15萬秦軍攻打數千公里外的燕王喜。
王賁頗有父親王翦的風采,善於用兵,他優中選優,只帶領五萬兵馬,經過五天急行軍到達燕王喜所在的遼東襄平城下。燕王喜不戰而降,建國八百餘年的燕國就此滅亡。
可憐的燕王喜,從遼東乘坐囚車,一路顛簸了近兩千公里,方才到達咸陽。在路上,燕王喜不斷重複著對嬴政的怨恨:"嬴政小兒,汝必死於途。"
有一年,秦始皇遇見多起不吉祥的徵兆,方士給他出主意,讓他出門避禍。嬴政借巡遊出門避禍,病死途中,應了燕王喜的預言。
燕王喜
齊王建:汝亦將無病而暴斃。
齊國是最後一個被秦國消滅的諸侯國,此前秦國滅五國時,齊王建還做著可笑的美夢,即與嬴政並稱"東帝""西帝",坐看韓、趙、燕、魏、楚滅國。此時,秦國磨刀霍霍,大軍開赴齊國。
這次嬴政讓蒙恬進攻齊國,而且一下子給了30萬秦軍,足見嬴政對這位親信的賞識。無奈蒙恬多數時間在宮中,雖然經過攻打楚國的磨練,但卻一時攻不下齊國邊城高唐。
為了減輕蒙恬的壓力,嬴政讓王賁從遼東帶領五萬秦兵南下。沒想到,王賁直接打到臨淄城下,並且勸降了齊王建,勸降的理由是要給齊王建五百里封地。齊王投降後,蒙恬方才攻佔高唐。
齊王建被流放至太行山深處一座荒山,最初還有十幾個隨從,但是嬴政卻每天只給一斗米。後來齊王建活活餓死,去世之前也給嬴政一個預言:"寡人無罪而獲死,汝亦將無病而暴斃。"
後來嬴政出巡途中,突然暴斃,後人多認為是病逝,實際上可能是嬴政過於勤政,積勞成疾才突然暴斃的。這一次齊王建的預言,對了一半。
齊王建
結束語
一語成讖是一個成語,一般指不吉利的預言,歷史上的讖語不計其數,而像六國君主一一為秦王嬴政做出讖語還都一一應驗的,也只有這個時代出現過。
六國君王在去世之前,發幾句牢騷,對嬴政說上幾句狠話,合情合理。但是每個人的預言都如此準確,就顯得不合常理了。實際上,這些讖語大多是後人為了反秦而有意編造的,尤其是一些有發言權和可以寫書的文人,因為當年"焚書坑儒"而對始皇帝有所怨恨,所以編造這些讖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漢書》《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