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搜圖
▲二戰時期的空中封鎖
二戰時期,美軍曾經多次採取“絞殺戰”的方式擊敗敵人,即用空中力量集中轟炸敵人交通線,以切斷其後勤運輸補給,從而削弱和戰勝敵人。如1944年4月,美軍在義大利本土登陸後攻擊不順利,就出動飛機轟炸德軍鐵路運輸線,進行了長達54天的空中封鎖,基本切斷了義大利北部通向首都羅馬的鐵路線,迫使德軍全線後撤。
編輯搜圖
▲美軍飛機轟炸鐵路樞紐
美軍展開空中“絞殺”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軍故伎重施,集中1700架各型作戰飛機,對志願軍後勤補給線發動了持續近1年的空中封鎖戰役,朝鮮北部鐵路幹線、橋樑等破壞嚴重,前線補給嚴重短缺,有些時候志願軍一線部隊存糧不足一週,二線各軍存糧不足半個月。面對嚴峻的形勢,志願軍緊急調動鐵道兵部隊從國內趕來增援,與美軍飛機鬥智鬥勇,保障前線運輸暢通。
編輯搜圖
▲志願軍鐵道兵
志願軍投入6萬鐵道兵
為了保障足夠的搶修力量,志願軍鐵道兵共投入65000人,在重點區域採取分班輪換晝夜不停地搶修,確定了通車後再加固,先簡單後複雜,確保重點等原則。搶修的便橋、便線都只求車輛通行這一最簡單的修復標準,能維持3到5天就算完成任務,從而保證最小投入獲得最大收益,在與美軍轟炸-修復-再轟炸-再修復的反覆鬥爭中爭取最後勝利。
編輯搜圖
▲被美軍飛機炸燬的大橋
自拆橋樑製造未修復假象
在實踐中,志願軍鐵道兵部隊不斷摸索,創造並完善了一整套的戰時搶修方法,比如,對美軍投下重磅炸彈形成的大彈坑,就直接投入枕木排架,以代替以往取土、運土再填土的填埋過程;對美軍頻繁轟炸的重要橋樑,則採取修建“水下橋”的方式,修築的新橋橋面略低於水平面,空中偵察根本無法發現;對已經被炸斷的橋樑,在修復後實施夜間通車,待天亮後再主動拆除,造成尚未修復的假象,避免再次轟炸。
編輯搜圖
▲火車在加緊搶運
多列火車並進,提高強運效率
鐵路搶修的同時,就是更加緊張的搶運。為了提高效率,鐵路運輸部門創造了“片面運輸”等方式,就是在某個時間段裡實行全部向一個方向的單向運輸,並將前後兩列火車的間隔縮短到5分鐘,使發車數成倍增加。運量較大的時候,乾脆再將2列或3列火車車合併為1列,用幾個火車頭拖掛,以便發揮出最大的突擊搶運效率。
編輯搜圖
▲轟炸並未影響施工
千方百計佈置防空
由於當時美軍飛機也沒有裝備夜視裝置,因此能夠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飛行員不多,這就為志願軍進行夜間運輸提供了條件,為了解決夜晚行車的照明問題,鐵道兵們自發組織了“噹噹隊”,在缺乏燈光的情況下用聲音引導火車透過難行路段,確保運輸安全。同時,志願軍還在鐵路沿線設定對空監視哨,平均每2000米設立一處哨位,待美軍飛機臨空時鳴槍示警。
編輯搜圖
▲反空中封鎖示意圖
正是由於防空、搶修、搶運三位一體的措施得到全面落實,到1952年5月底,美軍“絞殺戰”仍未取得預期效果。在1952年5月31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格里特不得不承認:“儘管‘聯合國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軍的供應,但共軍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完全毅力,把物資送到了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