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約在十多年前,網上有一個段子,說1279年崖山海戰中,丞相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趙昺跳海自盡,南宋滅亡了。訊息傳到日本,日本舉國哀慟,向西遙跪三日,稱“崖山之後再無中國”,並從此以中華正統自居。看完之後第一反應是日本乃禽獸之邦,怎會行此仁義之事?原來這都是後人腦補的。

和這個段子類似的記載,最早見於南宋遺民鄭思肖的《心史·元韃攻日本敗北歌亞序》,書中記載:“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東,先朝嘗入貢,許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元賊聞其富庶,怒其倭主不來臣,竭此土之民力,辦舟艦往攻焉,欲空其國所有而歸。“

這其中的“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恐怕就是日本為南宋披麻戴孝的出處了。然後再一瞭解才知道,日本茹素是真,但卻不是為了中國。茹素,就是吃素,不吃葷腥。在中國也有特殊日子裡忌食葷腥的做法,但日本茹素是因為什麼?其實是因為窮。

日本舉國茹素的記載,最早便見於鄭思肖的《心史》

唐朝初期,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赴唐,全盤學習唐朝的文化。天武天皇學著唐朝崇佛禮僧,頒佈了禁殺食肉令,規定除魚肉和豬肉外,所有的肉都不能吃。安史之亂後,日本斷絕了和唐朝的往來,但這個飲食習慣卻保留下來了。

一晃過了200多年,日本進入平安時代(中國五代十國時期),日本國風運動盛行,不能吃肉的範圍又擴大了,豬肉也不能吃了,能吃的只剩下魚肉了。但由於江河湖海均由國家管控,致使魚價騰貴,不說一般庶民,就是武士也只能望魚興嘆。一直到鎌倉幕府的晚期,日本的漁業發展起來了,魚價相對平穩,人們的餐桌上開始慢慢出現魚肉,但此時南宋已經滅亡了幾十年了。

和南宋同時期的日本,武士也只能茹素

鄭思肖生活的年代是鎌倉幕府中期,此時就算是武士階層,一天兩餐也是頓頓“茹素“的,不過可不是為了你南宋,而是真的沒錢。鄭思肖沒有去過日本,又是如何知道日本”舉國茹素“的呢?可能是聽到來住日本的商旅或僧侶說的。

終宋一朝,日本都沒有和宋朝有過國交,民間的交流倒是一直沒有中斷,尤有商貿和僧侶居多。北宋時期尚少,到南宋則大量增加。日本的商船多次到達南宋,他們主要的目地是為了獲取南宋的銅錢,因為日本自己不鑄錢。

宋朝和日本交往最多的,其實是僧侶

隨著商貿的往來,鎌倉幕府的第三位將軍源實朝準備率隊訪宋,建立官方的交往,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未能成行。銅錢的大量流失,終於引起了宋朝的警覺,提出了限制貿易船隻的要求,將日本商船數量從每年50只,縮減到5只。鎌倉幕府雖然接受了這個要求,但心裡肯定是不痛快的。

1276年,元軍數十萬圍攻臨安,五歲的宋恭帝開城請降,其實這個時候南宋已滅亡了,但在日本的正史上未見任何記載。宋恭帝降元后,各地仁人志士又繼續抵抗了三年,直至1279年崖山海戰,丞相陸秀夫揹負著後立的小皇帝、8歲的趙昺跳海自盡,跟隨跳海自盡者十餘萬人,海面為之堵塞,其悲壯令人動容。

但日本的正史同樣沒有記載。因為就在5年前(1274年),忽必烈在多次要日本稱臣未果後發兵攻打日本,並一度佔領了九洲藩的一部分。但元軍突然遭遇颱風,兵士死傷枕藉,只得退兵,史稱“文永之役”。自此之後,日本和中國的聯絡徹底斷絕,包括聯絡最多的僧侶往來也一併斷絕。

鄭思肖作為南宋遺民,對於故國淪亡心中憤懣,腦補了這麼一情節,認為日本舉國茹素是為了懷念中華文明,再後來”茹素“變成了披麻戴孝。如果為了懷念中華文明而舉國茹素甚至披麻戴孝,這麼大的事史料中必有記載。但在翻看了內藤湖南、宇都木章、坂本太郎等人的日本史,均沒有這個記載,可能是我的書讀得還太少了。

某影視劇中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

日本,畏威而不懷德。如果不是唐軍在白江口海戰中讓日本受到了“震撼教育”,日本也不會拜大唐為師,派出19批遣唐使赴唐朝學習。然而即便如此,強盛的大唐在日本的正史裡,仍被列入最末的《諸蕃夷》章節,那孱弱的南宋又如何入得了日本的法眼?

至於“崖山之後無中國、中華正統在日本”,那更是後來為了侵略中國而找的藉口罷了。

2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少年英雄方世玉—歷史上最喜歡“惹事生非”的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