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重讀歷史,和古人學習,把他們的經驗分享給你,祝你學有所成,早日成功。

隋煬帝楊廣,在以往的藝術作品中,這是一個比肩商紂王的暴君形象。商紂王是被誤解的,楊廣同樣也是一個被後世誤解極深的大“暴君”。

楊廣在位十四年,真正住在皇城的日子卻不到六年,其他將近十年的時間裡他都在全國各地巡遊,他的巡遊並不像藝術作品裡那樣香豔,相反的,他是為了開創千古帝業而出巡。

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經略西南、招撫琉球,完善科舉制度,開鑿世界最長人工運河等等,當朝的史官還來不及歌頌這些豐功偉績,大隋王朝就轟然倒塌。

楊廣更是一個被後人低估的皇帝,他為了重啟絲綢之路,甚至不惜親自翻過祁連山,在焉支山大宴西域二十七國使者,這讓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也是唯一到過西域的皇帝。

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楊廣都是不是一個暴君,相反,他是胸有大志、心懷天下,始終以秦皇漢武為榜樣,立志要做個千古一帝。

就是這樣一個雄心勃勃的的有志之君,為什麼會被後世誤解成為一個超級“暴君”呢?

這其中固然有著成王敗寇論,也有李唐王朝的推波助瀾。

但根本原因還是楊廣這人太心急了,可以說是急的一刻也閒不下來,是他的急功近利,最終把他推向毀滅,也讓他被後世戴上了暴君的面具。

本期內容,著眼於“心急”這個角度,分析雄心勃勃的楊廣是如何失敗的,看看急功近利的危害有多大,也只有認識到其危害,我們也才能真正的去克服。

宏圖大業

公元604年繼承皇位,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繼位,這一年他35歲,這個年齡對我們現代職場人來說,是一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數字。

35歲,在職場中是一個門檻,它是大多數公司裁員的標準線,對大部分職場人來說,過了35歲,都意味著在職場中基本失去了競爭。

過了35歲,基本上也就無緣鐵飯碗了,因為大多數公職類考試都要求考生年齡在35歲以下。

35歲的楊廣當然也有時間不等人的擔憂,他已不算年輕,假如不加快腳步,夢裡那些宏圖大業根本來不及付諸實踐。

光陰似箭,在平均壽命已近八十歲的當下,我們尚且感慨時光飛逝。那麼楊廣身上的這種強烈的時不待我的感覺,也就不難理解了。

心急如焚的楊廣片刻也不想耽擱,登基的第二年,他就把年號改為大業,意在要實現自己心中的宏圖大業,而且是要快速的實現。

他有著極高的抱負,下定決心也要做個千古一帝,建造一個雄霸天下的大隋帝國。

遷都洛陽

隋,乃是結束三百多年戰亂 的統一王朝,在隋文帝開皇時期,國內經濟人口飛速增長,短短二十餘年,急劇增長的人口數量就已經讓都城長安不堪重負。

當時的長安人口眾多,關中地區的物資無法完全保障,而且長安城相距內地遙遠,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並不利於隋朝對南北各地的掌控。

新皇帝上任的第一年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要改變這個現狀只能遷都,新的都城應該選在何處呢?

在楊廣看來,他夢想中的帝國首都,應該是一個物資豐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政令通達的巨城。

於是,自古就是天下之中,三面環山,一面近水的洛陽自然而然成了楊廣的首選。

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楊廣下詔徵集百萬民夫建造東都洛陽,這座規模宏大的巨城周長27.5公里,然而工期僅僅只用了一年又兩個月,新都洛陽一夜之間拔地而起。

就算是放到科技發達的現代也很難有這麼快的工期,然而工程奇蹟的背後往往都是血與淚的代價,無數勞動人民為此付出生命。

史料記載,當時洛陽城工地上,在每天來往不絕的車隊中,除了運載土石木材外,還有專門運輸屍體的車子,民工的屍體被一車一車的拉出城外,屍體堆積如山,慘不忍睹。

開挖運河

遷都的大工程才剛剛有點眉目,南北經濟發展失衡的現狀又讓楊廣憂心忡忡,於是,在下詔遷都的同年,規模浩大的京杭大運河工程也同時啟動。

公元605年三月,為了連通黃河與黃河,楊廣徵集徭役百餘萬,修建通濟渠。

同年又在蘇杭地區徵集徭役十餘萬,開挖邗溝,連通淮河與長江。

公元608年,徵集百餘萬男女修建永濟渠,注意這裡包含了女人,連女性也加入了挖運河大軍。

公元610年,為連通長江與錢塘江,江南運河開挖。

至此,歷時6年的京杭大運河工程終於完工,南北互聯,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從此開始了密切交流,對促進華夏民族大融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徵高麗

一個強大的帝國,其首要條件必然是統一。

華夏民族自古就有統一思思維,人民渴望統一,社會需要統一,歷史選擇統一。

處在權力之巔的皇帝更加迫切的想完成統一大業,擺在楊廣面前最大的問題,自然也是統一問題。

魏晉南北朝以來,天下大亂,遼東地區失陷,至隋朝時期被高句麗人佔據,而這片土地早在漢朝時期就是已是華夏文明的領土,心急的楊廣不會坐視不理,收復遼東在他看來是千古帝業中最重要的一步。

公元611年,京杭大運河完工不到一年,為了解決遺留已久的遼東問題,腳步匆匆的楊廣於當年二月下詔討伐高麗。

一時之間,隋朝幾乎把舉國之兵力、民力、財力、物力都集結在了遼東一帶,這場實力懸殊的大決戰,楊廣自認為有十足的信心取勝。

戰爭的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因不瞭解遼東半島地形,亦無征戰水兵,30萬渡河隋兵幾乎全軍覆沒。

千秋功業盡在眼前,楊廣沒有絲毫猶豫,馬上組織第二次討伐,這以次可以說是無限接近成功,但就在高麗準備出城投降之時,隋朝後院起火。

時任禮部尚書的楊玄感起兵造反,大量飽受壓迫的農民爭相呼應,迅速集結了十萬反隋大軍,直撲洛陽而來。

情勢危急,二次東征不得不在最後關頭撤軍,楊廣不甘的調轉方向回洛陽平定叛亂。

造反的烏合之眾自然不是正規武裝的對手,叛亂迅速被平定,不久,急不可耐的楊廣又在公元614年發動了對高麗的第三次征討。

歷經三年戰爭,高麗國內早已不堪重負,只得認錯求和。

隋朝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然而三徵高麗卻給國家帶了毀滅性的災難,也把建立不久的大隋王朝推向了毀滅。

據史料記載,公元604年隋朝共有戶籍890萬戶,全國人口約3600萬人。

而僅僅征討高麗的軍隊就動用了130萬,這種規模的軍隊背後,各種民夫、徭役數量更是不計其數,幾乎達到了全國就役的程度。

當時在沿海地區建了多座造船廠,民夫站在海里打造戰船,日夜不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腰以下,淹沒在水中的部位都已長蛆,死亡人數過半。

人民不甘壓迫,他們不會理解楊廣的雄心壯志,他們只知道如今施行的全是暴政,壓榨他們的人是個暴君。

借古鑑今

遷都洛陽、開挖運河、三徵高麗等政治舉措,幾乎耗光了隋文帝自開國以來的所有積蓄,國家財政被折騰一空,無數軍民因此死亡,哀鴻遍野。

更要命的是這些運動接二連三,環環相扣,原本就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根本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最終大量農民逃入深山之中,或佔山為王,或揭竿起義,嚴重威脅國家統治。

風雨飄雨的王朝末路,外部衝突升級,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也開始凸顯,唐國公李淵等一幫貴戚權臣也起步反了,楊家的江山已是牆倒眾人推。

楊廣的帝國夢想走到了盡頭,他的生命也定格在了公元618年4月11日。可悲的楊廣,空有比肩秦皇漢武的雄心,卻連自我反思的時間都沒有,就匆匆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這位被李世民稱為隋煬帝的亡國之君,在漫長的歷史中被漸漸的扣上各種帽子,他成了一個被妖魔化的“暴君”。

楊廣的媽媽和李世民的奶奶是親姐妹,所以按輩分來說,楊廣是李世民的親姨夫。

如今看來,假如楊廣不那麼心急,也許歷史就不是今天看到的歷史。可惜歷史沒有假如,一切已是定局。

以學習的眼光來看待楊廣,他真的都做錯了嗎?

其實他推行的政策都沒有錯。

遷都洛陽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決定的,這個決定客觀合理,當時的洛陽的確比長安更合適做國家的首都。

修建大運河也沒錯,當時南方的經濟飛速發展,南北兩地的差距越來越大,大運河對溝通南北,縮小經濟差距,加強南北政治交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徵高麗更沒有錯,統一是中華歷史的主旋律,統一不僅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也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是國家走向強盛的必備因素。

這些事情都沒錯,但前提是要循序漸進,一件一件的推行,再好的政策也不能操之過急。

楊廣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把這些事情全部做完了,物極必反,這就像打消耗戰一樣,他完全不給自己留退路,最終當然會把自己逼上絕路。

由此可見,無論35歲也好,25歲也好,追求夢想不要被年齡套住;是普通員工也好,是領導也罷,搞工作要量力而行,切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

說的通俗一點,十天的任務量,三天就加班加點做完了,這是好事嗎?不是。最後只會把自己的身體拼垮,得不償失。

穩打穩紮,一步一步腳印才能奪取事業和人生的勝利。

本期內容就到這裡,望你學有所獲,早日成功。

文中圖片部分源於網路

2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條頓武士的戰術變化和實際戰鬥、帝國時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