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很容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大國之間雖然可能相處融洽,但很少是完全信任對方的盟友。因此,美國將英國視為潛在的威脅,並據此制定了戰爭計劃。
《紅色戰爭計劃》曾是美國最大的軍事機密之一。此計劃是由美國陸軍於1927開始草擬,於1930年由美國戰爭部長和美國海軍部長批准透過,並於1934年至1935年期間作出修改。 於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因此致使美國決定停止更新此計劃,並將之保留。 《紅色戰爭計劃》直至1974年才被撤銷機密。
戰爭計劃概述了當英國與美國之間爆發戰爭時,美國需要採取的行動。戰爭計劃指出英國將會憑藉其海軍實力而在戰爭早期佔得上風,並且很可能會利用其殖民地加拿大作為跳板,直接入侵美國。戰爭計劃亦指出若美國先發制人,那麼美國就能夠透過地理封鎖及經濟孤立擊敗英國。
美國還制定了對日本、德國、法國、墨西哥的戰爭計劃,以及一些更復雜的方案,如與英日聯盟的戰爭。有趣的是,美國此時並沒有與蘇聯開戰的計劃。雖然美國很多人都害怕蘇聯的顛覆活動,但當時並沒有把蘇聯作為對美國的軍事威脅認真對待。
美英兩國是親密盟友,有著 "特殊關係 "的想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後來大英帝國解體的結果。在戰爭期間,英美兩國其實對彼此的動機都有相當的懷疑。英國在戰後的設想是全面恢復其殖民帝國以及法國和其他歐洲殖民國家的帝國。而美國則希望這些殖民帝國能夠解體。在這種猜疑的氣氛下,艾森豪威爾將軍被告知,他在歐洲的最優先任務是維持聯盟,並得到了這樣的命令。
當戰爭結束後,人們很快就發現,英國的實力已經不在美蘇同一水平上。順便說一句,這也是導致冷戰的部分原因。在一個有三個大國的世界裡,政治算盤與很快出現的兩極世界秩序中的政治算盤會有很大不同。戰後英國不同的首相以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一局面。戰後第一任首相剋萊門特-阿特利更傾向於接受非殖民化和帝國解體。溫斯頓-丘吉爾和安東尼-伊登則抵制大英帝國的解體,試圖重新確立英國首屈一指的強國地位。正是哈羅德-麥克米倫務實地認識到英國不再是這樣的強國,從而集中精力確保和鞏固與美國非常密切的友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