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關於哀牢國,東漢蜀郡人楊終在哀牢國歸附中土時著有《哀牢傳》傳世,但《哀牢傳》卷帙已失傳;所幸關鍵內容已被年代相近的典籍收錄,東晉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志》介紹永昌郡時,大篇幅引用《哀牢傳》的內容來闡述永昌郡歷史。南朝宋史學家范曄所著《後漢書》介紹永昌郡時,也大篇幅引用《哀牢傳》的內容來闡述永昌郡歷史。東漢第二大郡永昌郡便是在哀牢國的基礎上設定,“永昌”為哀牢國都城“允掌”的近音譯寫。

哀牢國的歷史

哀牢國何時建國,漢文史籍並沒有記載,只知道其開國君主為九隆(詔隆),九隆之後不知傳承了多少代;哀牢國歸附中土漢國時,國王為柳貌、王儲為扈粟(賢慄),中土史官透過哀牢人口傳歷史,追溯到柳貌之前6位國王的名號,柳貌之父柳承、柳貌之祖父桑藕、柳貌之曾祖父哀牢(艾隆),哀牢之父建非、建非之父吸、吸之父禁高、禁高之前便無法得知名號。《哀牢傳》僅存佚文記載:“九隆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至於禁高,乃可記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粟代。”《華陽國志》和《後漢書》均載:“九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也。”

公元47年(東漢建武二十三年),哀牢王柳貌之子扈慄(賢慄)所領之邑國出兵乘木筏沿瀾滄江南下攻打“鹿茤”(今西雙版納)。《華陽國志》載:“建武二十三年,王扈慄遣兵乘箄船南攻鹿茤。鹿茤民弱小,將為所禽。會天大震雷,疾風暴雨,水為逆流,箄船沈沒,溺死者數千人。後扈慄復遣六王攻鹿茤。鹿茤王迎戰,大破哀牢軍,殺其六王。牢人埋六王。夜,虎掘而食之。哀牢人驚怖,引去。”。《後漢書》載:“建武二十三年,其王賢慄遣兵乘箄船,南下江(今景洪壩)、漢(今橄欖壩),擊附塞夷鹿茤。鹿茤人弱,為所擒獲。於是震雷疾雨,南風飄起,水為逆流,翻湧二百餘里,箄船沉沒,哀牢之眾,溺死數千人。賢慄復遣其六王將萬人以攻鹿茤,鹿茤王與戰,殺其六王。哀牢耆老共埋六王,夜虎復出其屍而食之,餘眾驚怖引去。”

公元51年(東漢建武二十七年),哀牢王柳貌之子扈慄(賢慄)率其邑國主動歸附中土。《華陽國志》載:“(扈慄)即遣使詣越巂太守,願率種人歸義奉貢。世祖納之,以為西部屬國。”《後漢書》載:“二十七年,賢慄等遂率種人戶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巂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封賢慄等為君長。”

公元69年(東漢永平十二年),哀牢國及其所屬邑國整體歸附中土,漢國將其地設永昌郡。《華陽國志》載:“孝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抑狼(柳貌)遣子奉獻。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鄭純為太守。”《後漢書》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

公元76年(東漢建初元年),永昌郡太守王尋與哀牢王類牢產生矛盾,類牢起兵驅趕漢國勢力;公元77年(東漢建初二年),漢國從越嶲(今四川西南部)、益州(雲南東部)調兵鎮壓哀牢兵,類牢兵敗被斬首,漢國控制怒江以東哀牢地、放棄怒江以西哀牢地。《後漢書》載:“建初元年,哀牢王類牢與守令忿爭,遂殺守令而反叛,攻巂唐城。太守王尋奔葉榆。哀牢三千餘人攻博南,燔燒民舍。肅宗募發越巂、益州、永昌夷漢九千人討之。明年春,邪龍縣昆明夷滷承等應募,率種人與諸郡兵擊類牢於博南,大破斬之。傳首洛陽,賜滷承帛萬匹,封為破虜傍邑侯。”

哀牢國的疆域

據《華陽國志》記載:“(哀牢國)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也就是說,哀牢國東西橫跨3000裡、南北橫跨4600裡。不過這個里程應該是以當時當地的交通狀況計算,雲南高原山谷起伏,如果算直線距離至少要打三折,最多東西900裡(450公里)、南北1380裡(690公里)。

後世“哀牢夷”建立的邦國“勐舍”,初始領土為巍山盆地和彌渡盆地,其東面的祥雲盆地已是“勃弄蠻”地盤,說明“哀牢夷”最東也就分佈到彌渡盆地;以此倒推,彌渡盆地東側山脈(雲嶺山脈餘脈)便是哀牢國東界,由此往西450公里為印多吉湖(緬甸第一大湖)西側山脈;結合地理狀況,其北最多到吐蕃高原南麓的河谷盆地,哀牢後裔傣族最北也就分佈到吐蕃高原南麓的葡萄盆地(緬甸葡萄縣),由此往南690公里為撣邦高原中部、對應景棟盆地一線。

可以確定, 哀牢國疆域東起雲嶺山脈、西至印多吉湖、北抵吐蕃高原南麓、南達景棟盆地。

哀牢國的政治制度

據《後漢書》記載,哀牢國整體歸附中土時有77個邑王,其中哀牢王柳貌之子賢慄(扈慄)是其中一個邑王,在哀牢國整體歸附中土之前已經先行歸附,說明哀牢國之下的邑國有很大的自主權,哀牢國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國家。

從《華陽國志》和《後漢書》所記之“九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看,哀牢國分置的邑王應該都是九隆子孫,多為哀牢王的同宗血親;可以肯定, 哀牢國是實行分封制的聯盟國家,類似中土的周。

哀牢國的人口與民族

一、人口

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七年),賢慄率所領邑國歸附中土時有2770戶、17659人;《後漢書》記載:“(建武)二十七年,賢慄等遂率種人戶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巂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封賢慄等為君長”。

公元51年(永平十二年),哀牢國整體歸附中土時有51890戶、553711人;《後漢書》記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其種邑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

兩次人口統計相差很大,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第一次歸附是哀牢王柳貌之子扈慄(賢慄)率所領邑國歸附,第二次歸附是哀牢國整體歸附,包括賢慄(扈慄)所領邑國在內的77個邑國。

所以, 哀牢國高峰時有51890戶、553711人。

二、民族

據《華陽國志》記載,哀牢國“有穿胸儋耳種,閩、越、濮、鳩、獠”;永昌郡“有閩、濮、鳩、獠、僄、越、裸濮、身毒之民”。哀牢歸漢設永昌郡後,比之前多出“僄”、“裸濮”、“身毒之民”3種民族。

1、“閩”

《華陽國志》介紹哀牢國和永昌郡民族時,“閩”都是排第1位;說明“閩”是哀牢國的主體民族,人口優勢一直保持到永昌郡成立。

2、“越”

自中土秦漢以來,哀牢國東南面的交趾就是“越”地,《漢書·地理志》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哀牢國東南部與交趾接壤,肯定會有一些“越”人。

《華陽國志》介紹哀牢國民族時,“越”排在第2位;介紹永昌郡民族時,“越”排在第6位;沒有“越”事件記載;說明哀牢國“越”人在逐漸減少,在哀牢國沒什麼影響力。

3、“濮”

據《尚書》、《國語》、《左傳》、《周書》、《史記》、《華陽國志》等史籍記載,“濮”人最早居住在“楚西南”(長江中上游地區),到中土漢國時出現在雲貴高原。哀牢國東北部臨近長江上游水系,“濮”人由此進入哀牢國的機率很大。

《華陽國志》介紹哀牢國民族時,“濮”排在第3位;介紹永昌郡民族時,“濮”排在第2位;永昌郡成立後有多起“濮”的事件記載,“濮”還“閩”一起反晉;說明哀牢國“濮”人比例在不斷增加,在哀牢國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甚至還與“閩”產生一定程度的融合。

4、“鳩”

中土典籍僅《華陽國志》提到“鳩”,說明“鳩”與中土關聯很弱。哀牢國東部很早就有中土勢力進入,只有哀牢國西部是中土勢力未達之地,與中土關聯弱的“鳩”,必是哀牢國西部的民族。至今為止,哀牢後裔傣族一直把伊洛瓦底江稱作“蘭鳩”(鳩水),伊洛瓦底江就處在哀牢國的西部;說明“鳩”是伊洛瓦底江附近的民族。

《華陽國志》在介紹哀牢國民族時,“鳩”排在第4位;在介紹永昌郡民族,“鳩”排在第3位;沒有“鳩”的事件記載;說明“鳩”人在哀牢國沒什麼影響力。

5、“獠”

據《華陽國志》、《後漢書》、《益州記》、《魏書》等史籍記載,“獠”人最早分佈在北盤江、南盤江流域地區,後向巴、蜀、漢中等地蔓延。哀牢國東界為雲嶺山脈-紅河,紅河與南盤江上游相距不遠,必定會有“獠”人越過紅河進入哀牢國。

《華陽國志》在介紹哀牢國民族時,“獠”排在最後;在介紹永昌郡民族,“獠”排在第4位;在介紹哀牢物產時,說“獠”人把哀牢國的桐華布叫做‘紵’;除此之外就沒有“獠”的事件記載;說明“獠”人在哀牢國沒有影響力,進入哀牢國的“獠”人或許只是來採辦布料等生活物資的。

可以確定, “閩”是哀牢國的主體民族,“越”是由交趾進入哀牢國東南邊境的民族,“濮”是由長江中上游地區進入哀牢國腹地的民族,“鳩”是哀牢國西部的民族,“獠”是由南盤江上游地區進入哀牢國東部邊境的民族。

哀牢國的經濟

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時(公元前141年-前87年),中土曾間接瞭解到哀牢國的些許情況;當時,中土與西方諸國的商路被匈奴人阻隔,武帝派間使從西南方尋找新的商路,但間使行至“昆明”(滇中的遊牧民族)地,便被“昆明”阻攔無法前行,但卻在此瞭解到“其西千餘里有乘象國”,認為蜀地商人就是在“乘象國”與西方諸國交易商品。

從“昆明”地往西千餘里的“乘象國”,其位置就是後世的“哀牢國”,西漢的“乘象國”就是東漢的“哀牢國”無疑,蜀地商人在“乘象國”與西方諸國交易商品,說明“哀牢國”很早以前就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

《華陽國志》和《後漢書》說哀牢國“土地沃腴,有黃金、光珠、虎魄、翡翠、孔雀、犀、象、蠶桑、綿、絹、採帛、文繡。又有貊獸食鐵,猩猩獸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有大竹名‘濮竹’,節相去一丈,受一斛許。有梧桐木,其華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以還,潔白不受汙,俗名曰‘桐華布’。以覆亡人,然後服之及賣與人。有蘭幹細布--蘭幹,獠言‘紵’也,織成文如綾錦。又有罽旄、帛疊、水精、琉璃、軻蟲、蚌珠。宜五穀,出銅錫。”可以確定哀牢國是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國。

哀牢國的傳承

公元77年(東漢建初二年),哀牢人反漢失敗後,其王類牢被斬首,漢國控制怒江以東的哀牢地、放棄怒江以西的哀牢地,怒江以東的哀牢人邑國歸漢永昌郡太守統領,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國以撣國(王城位於伊洛瓦底江東岸的TaKaung)為尊。

公元94年(東漢永元六年),依附撣國的敦忍乙國派譯使到漢永昌郡,贈漢國犀牛、大象等。《後漢書》記載:“永元六年,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譯獻犀牛、大象。”

公元97年(東漢永元六年),依附撣國的幾個部落小國隨撣國一起派人輾轉至中土,贈漢國珍寶等,漢和帝回贈撣國君王雍由調金印紫綬,幾個部落首領也得到漢國贈送的印綬、錢帛。《後漢書》記載:“(永元)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公元107年(東漢永初元年),依附撣國的焦僥種、陸類等部落小國透過漢永昌郡歸附中土,向漢國贈送象牙、水牛、封牛等。《後漢書》記載:“永初元年,徼外焦僥種夷、陸類等三千餘口舉種內附,獻象牙、水牛、封牛。”

公元120年(東漢永寧元年),撣國君王雍由調再次派使臣帶著藝術團到中土交流,在漢國表演音樂、魔術、雜技等,深受漢國百姓喜愛;撣國使團在中土期間,恰逢漢國元旦朝會,漢安帝請撣國藝術團到皇宮中表演音樂,遙授雍由調“漢大都尉”的稱號,託使給雍由調帶回印綬和不同數目的金銀及彩色絲帛。《後漢書》記載:“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於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綵繒各有差也。”

公元131年(東漢永建五年),撣國派使臣走水路出使南邊的馬來半島諸國,後與葉調國(蘇門答臘島)使臣一起北上,透過漢日南郡官方到中土訪問。《後漢書》記載:“永建五年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國、撣國遺使貢獻。”

漢國滅亡後,怒江以東的哀牢人邑國先後被蜀漢、西晉、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等政權羈縻統治,南朝陳代梁後,各自獲得獨立;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國以撣國為中心,不斷向四周擴充套件勢力,但與中土失去聯絡。

1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探秘關寧軍·軍制篇2——遼東都司的“官”和“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