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裡講過一個“太宗縱囚”故事。
有天獄官報告:監獄裡有390個秋後問斬的死刑犯,因思念家鄉日夜哭鬧,監獄快鎮壓不住了,要不提前給斬了?
唐太宗略一思考,一拍腦袋,做了個驚人決定:把這390名即將問斬的犯人,統統放回家去,並和他們定了一個“君子之約”:
回家好好跟家人相聚,把後事安排好,明年秋天主動回來砍頭。
太宗皇帝做完這個“偉大決定”之後,滿朝文武百官議論紛紛,都覺得皇帝早上忘記吃藥了。正常人誰幹得出來這事兒來?把死刑犯放回家,居然還指望他們明年主動回來領死?
大臣們紛紛說道:陛下,您可真有想法,秦皇漢武都想不出這點子,您比秦皇漢武都英明啊。
唐太宗知道,這些大臣們變著彎兒罵他呢。沒人相信,被砍頭的囚犯死裡逃生,還會傻乎乎的跑回來。
大臣們搖頭嘆息,太宗皇帝迷之自信。
結果到了第二年秋天,390名囚犯全部回來了,一個不少,排著隊回監獄報到領死。
這波騷操作亮瞎了大臣們的狗眼,紛紛稱讚唐太宗感化萬民、文治武功。老百姓們跪地膜拜、心悅誠服。囚犯們洗心革面、感恩守信。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氣氛推向高潮,太宗皇帝大筆一揮,宣佈赦免這些死囚犯,全部無罪釋放,回家與親人團聚。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太宗縱囚”的故事。
千百年來,唐朝後面的皇帝們,反覆拿這個事兒來緬懷:我朝太宗皇帝的人格魅力值滿分。
但後世卻不這麼認為。編纂《新唐書》的歐陽修就表示懷疑,他認為這是太宗皇帝的一場“政治作秀”。
歐陽修專門寫了一篇《縱囚論》,大概意思就是說太宗皇帝在放水,這裡面水分很大。
這些死囚都是小人中的小人,但回去一趟,就被太宗皇帝給感化,變成信守承諾的謙謙君子。這種感化速度,是侮辱我歐陽修的智商。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亡命之徒?
能被判決問斬的,不是貪官汙吏,就是沾有人命。就算有一兩個被皇帝天威感動慨然赴死的,但390個亡命徒都被感動,這個機率太不科學,簡直比傳銷都傳銷。
更接近真實的,應該是太宗皇帝有意演的這麼一出,他與囚犯們達成一致協議:你們秋後回來,我走走過場放了你們;敢不回來就是不給我面子,天涯海角也要追殺你們。
而且當時大唐法律是“連坐制度”:一人逃跑,全族有罪。囚犯們就是想跑,他的親戚、鄰居也不會讓他跑,不然就要頂罪。
所以這些囚犯回家,暗地不知有多少眼睛在盯著,不然萬一哪個缺心眼兒的跑了,皇帝的老臉往哪擱?所以太宗底氣十足。
君無戲言,囚犯們知道了回來一定會被釋放,一個個像得了答案的考生,該配合皇帝的表演,賣力配合絕對捧場。
如此以來,太宗皇帝得了個“千古仁君”的賢名,囚犯們配合表演免去死罪。但是,最終坑的卻是老百姓們。
你想,太宗時期法度很嚴謹,能被判死刑的,哪個不是傷天害理、殺人放火、罪大惡極之徒?皇帝大筆一揮說放就給放了,這犯罪成本太低了,誰敢保證他們不再作惡?
百姓看到殺人犯笑眯眯回到村裡,不會日夜驚慌?
官員看到苦心審的犯人無罪釋放,大唐律法威嚴何在?
作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有著“天可汗”的千秋功業,大唐盛世萬國來朝,但說他“愛作秀”真的一點兒不冤枉他。
《貞觀政要》還記載了一件更離譜的事,說是貞觀二年,京城大旱,蝗災嚴重,唐太宗親自到田間地頭視察災情。
看著漫天遍野的蝗蟲吞噬稻穀,唐太宗一臉悲傷,親手捉了幾隻蝗蟲,對著它們說道:
“百姓以稻穀活命,你們這些害人的蟲子卻把稻穀都吃了,害的是朕的老百姓!老百姓有什麼過錯,有錯也是朕一個人的錯。你們如果真有靈性的話,就到我的肚子裡來吃我的心的吧,不要禍害朕的百姓。”
說罷,一仰頭把幾隻蝗蟲吞到嘴裡。左右官員趕緊阻攔:陛下萬萬不可,吞到肚裡會出事兒的。
太宗皇帝一臉悲切地說:“朕就是想把災禍轉移到肚子裡,讓朕一人受苦吧,不要再害我的老百姓們!”說吧,把蝗蟲給生吞了。
這個表演尺度,著實震驚了文武百官,山呼萬歲,百姓痛哭流涕,跪倒一地。
但尷尬的是,後人研究發現唐太宗當時吞的根本不是真蝗蟲,而是紙疊的蝗蟲……
你可能好奇:唐太宗文韜武略,已是千秋帝王,為什麼喜歡作秀到達了病態的地步呢?
大家可能忘了,“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輩子的汙點。當年他囚禁父親、殺死兄弟,不管怎麼說,這個皇位來得不怎麼正當,這成了李世民的一塊心病。
而他又是一個特別愛惜羽毛的人,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完美的皇帝,因此,他不允許史書上留下一絲汙點。
擔心自己名聲受損,唐太宗甚至厚著臉皮,去問褚遂良和房玄齡索要史書,關於他的部分都要親自稽核,生怕把自己丑化。
其實,歷史上秦始皇嚴刑峻法、大興工程,漢武帝窮兵黷武、征伐四方,宋太祖黃袍加身、溺殺宮女,沒有一個皇帝是完美的,不完美才是帝王。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千秋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唐太宗##李世民##歷史文化##唐朝##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