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當羅興亞人在孟加拉國邊境的難民營奮力掙扎時,這裡面年紀稍大的人或許會想起曾經在若開邦時的歲月,百年之前他們的祖先隨著英國人來到這片土地上,而如今他們又只能揹負罵名而離去。

在這場恩恩怨怨的歷史潮流中,羅興亞人的經歷了什麼樣的愛恨情仇,未來他們又會何去何從?這場發生在緬甸的故事又將會如何終結?羅興亞人,可謂是緬甸之殤了。

一、來自遠方的客人

羅興亞人並非源自於若開這片土地,在這之前,他們只是一群來自遠方的客人。這一切還需要從公元七世紀說起。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接受真主的使命後,開始傳播伊斯蘭教,透過宗教旗幟的感召,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半島很快被穆罕默德統一起來,由此建立了強大的伊斯蘭文明。

而阿拉伯帝國運用其無比強悍的戰爭和精湛的商業模式,將伊斯蘭教的種子灑向了南亞次大陸,這裡也包括了孟加拉地區。在這場宗教文化傳播的下,這裡一大批人改變了信仰,成為了穆斯林,這些孟加拉地區的穆斯林,便是日後遷徙至若開邦的羅興亞人的祖先。

歷史上,每個地區和政權的興起一般有兩個因素,一是因為地理,二是因為人口,地理條件是決定這個地區是否適於人類居住,而人口數量則是決定這個地區是否有充足的人力進行生產。

只有生產力上升才會創造更豐富的經濟價值,才能為當地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這才會產生為維護這片地區利益而抱團的民族意識。自然規律決定了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反作用於自然規律。

阿拉幹王朝的興起正是源自於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豐富的人口資源,當時的阿拉幹王朝作用現在的若開邦以及孟加拉的吉大港,特別是吉大港,由於其地處於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的樞紐地帶,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在這裡有著密切的交流和融合。

吉大港

大量的商業貨物從這裡中轉運出,繁榮的港口也給當地帶來了豐富的人口資源,大批商人來往經商也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這是這一切造就了阿拉幹王朝的興盛。在這個背景下,人口的流動為該地區注入了多民族的元素。

阿拉幹王朝衰敗後,為了不受外地入侵,阿拉幹王朝選擇向緬甸稱臣,由此併入了緬甸的版圖。羅興亞人正是在這時候逐漸進入到了這片土地,這個來自遠方的客人在這片土地上和若開人和平共處了很長一段時間,也盡到了客人的本分。但隨著英國人的到來,這一切很快就發生了改變。

二、殖民者留下的創傷

近代的英國人,始終都是一個“攪屎棍”的形象,為了能儘快搶佔亞洲市場,控制亞洲資源,這個當時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在成功控制印度後,將魔爪伸向了緬甸。

面對強大的帝國軍隊,緬甸王國毫無招架之力,只能將整個緬甸拱手送給了英國人,從此英國人開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不久之後,英國人立即對若開邦進行開發和改造。

但很快英國人就發現了若開邦的致命缺陷——人口稀少,人口是決定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指標,勞動力缺少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制約因素,若開邦當地的封建土司在本地根深蒂固,勢力龐大,並且佛教的在當地有著深厚的影響。

利用英式教育進修同化的政策也無法達到目的,這讓英國人感到非常恐慌,因此為了能儘快擴大生產規模,消除統治阻礙,英國人想到了最陰險的計策—替換。

首先是遷徙另外一個地區的人口進入若開邦,透過改變人口結構,清洗當地土著勢力,壓縮原有人群生活空間;

二是引入另外一個宗教勢力,打壓原有宗教勢力,動搖當地居民信仰根基,以便輸入其價值觀,在意識形態上改變認識,從而達到鞏固統治地位的目的;三是透過人口的引流,可以迅速提高當地生產力,加速資本積累。

這一次,英國人將目光盯上了隔壁的孟加拉地區的穆斯林,於是英國人將大批的穆斯林引入到了若開邦。

不同的是英國人給引入的穆斯林更多而土地和更高的待遇,生活得以一步一步的改善,當地人的生存空間則一步一步的縮小,生活越來越困難,兩撥人群之間的矛盾的種子就這樣被種下。

事實證明,英國人始終都在扮演著一個攪屎棍的身份,為了人口紅利以及加速資本積累而在若開邦強行推出的種族政策,為若開邦埋下了百年的隱患,如此不人道的行為,也加速了這個地區文化和社會的分裂。

殖民者並未給這個地區帶來高額的利潤以及光明的未來,反而帶來了黑暗以及血腥。殖民者帶來的創傷,從此拉開了序幕。

三、染上鮮血的宗教

若開邦有著延綿的海岸線,優良的土壤,阿拉幹王朝就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若開邦很早就受到了佛教的影響,而穆斯林的進入又讓伊斯蘭教在這裡生根發芽。兩個宗教在這裡發生的衝突,並不是因為教義的不同,而為的是地區信仰利益的衝突。

一個宗教在該地區若擁有龐大的教徒,就會擁有控制政治、文化的力量,宗教就可以透過直接參政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更多的利益,不管是原有的佛教還是後入的伊斯蘭教,在歷史上都是不斷的用宗教來影響政治,宗教的背後往往隱藏的是權利的影子。

因此,若開邦地區的宗教衝突,也同樣是兩個不同利益者的衝突。首先,穆斯林在英國人的幫助下,在若開邦得到了更高規格的待遇,獲得了高於佛教徒的地位,得到了更多的資源和支援。

此後,英國人更是透過武裝穆斯林來打壓當地的原住民,這進一步加深了穆斯林和當地佛教徒的矛盾。宗教的戰爭是意識鬥爭的延續,歷史上英國殖民者給予羅興亞人高規格的待遇來打擊佛教徒,現在也讓羅興亞人受到了報應。

1961年,吳努政府把佛教定為緬甸的國教,這讓若開邦地區的氣氛瞬間緊張起來,原本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的伊斯蘭教現在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威脅,國教的確立讓若開邦的佛教再一次獲得了新生。

翻身做主人後,佛教徒們已經想好了如何清洗之前的舊賬,而感受威脅的穆斯林也開始準備放手一搏,在這樣的氛圍下,雙方劍拔弩張。羅亞興人此時想到了“獨立”,而羅亞興人自身的敏感舉動,也讓緬甸政府徹底失去了耐心。

在分裂形勢愈發激烈的情況下,緬甸政府發動了代號為“龍王”的軍事行動,重點清剿了羅興亞人,此後,緬甸政府甚至釋出新規定,要求少數民族提供其祖先曾在1823年生活於緬甸的證據,否則不具有公民資格。

這一措施間接否認了羅興亞人的公民地位,進一步抹殺了羅興亞人的身份,從此上千萬的穆斯林成為了徹徹底底的黑戶。這一次宗教衝突,以佛教勢力的勝利而告終,若開邦的穆斯林也因為自己曾經過於殘酷的行為買單。

外來的宗教始終還是沒能戰勝本地宗教,從另一方面來看,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緬甸政府也更擔心若開邦的穆斯林會受到其他伊斯蘭國家的影響,從而形成割據勢力,這是讓一個主權國家無法接受的局面。綜合這幾個因素,就已經決定了緬甸獨立後,若開邦穆斯林的命運。

四、觸控不到的彼岸

離開若開邦的羅興亞人,已經成為了兩邊不著岸的苦命人,由於自己的反覆無常,孟加拉國不願意接受他們,緬甸一樣排斥他們,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衰弱,伊斯蘭文明在南亞次大陸的地位也不如從前。

儘管羅興亞人千方百計地想在若開邦爭取獨立自主的權利,但緬甸政府的強硬態度使得羅興亞人始終無法得到立足。在這場民族衝突中,羅興亞人已經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歸屬。

百年前,若開邦還不是羅興亞人的家,這群來自孟加拉的穆斯林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成功的讀取了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在英國人崩盤後,羅興亞人也未能找到和當地人的相處之道,羅興亞人自己造就了命運上的悲。

當一個民族的歸屬感不知何去的時候,那他也就迎來了最為悲慘的時刻,蝸居在難民營裡的羅興亞人已經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苦難者。其實這一次鬥爭並沒有贏家,作為以佛教為國教的緬甸,也並沒有能阻止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排擠的悲劇,顯然並沒有體現出慈悲為懷的佛教理念。

在殖民者的邪惡控制下,緬甸和羅興亞人都是犧牲品,遠在大西洋的英國依然還在啃食著當年從緬甸和孟加拉國掠過去的珍寶和發展成果,但羅興亞人已經成為了緬甸之殤,這片土地終將難以歸於平靜。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楚莊王和曹操,都是懂得“寬容”的聰明人,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