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之時,城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春秋戰國之時,各國互相征戰,戰敗國多數是以城池作為禮物,以此求和。“城池”,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城和池的結合,有城牆有護城河。
城池的出現,最主要的目的是抵禦外敵,而後是劃分區域,利於子民的管理。既然是抵禦外敵的產物,城池的城牆必然是萬分堅固。
起初,城牆是以泥土為原料,且技術粗糙,牢固性有所欠缺。不過,古人也有辦法,為了加強牢固性,那就將城牆加厚、加寬。例如春秋戰國之時,一些重要的城池,其牆體厚度有二十米。如此寬厚的城牆,其堅固性不言而喻。
當然,下暴雨時,雨水的衝擊力對城牆有一定的損壞。不過,因為是用泥土修築的,修復起來也很簡單,不用很費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工匠們的建築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城牆也造得越來越堅固。不過,城再堅固,還是有突破點,便是“城門”。一座城池最薄弱的地方便是城門,一般的城池,至少也有四個門。
古代大軍攻打城池時,首先朝城門處發起進攻。要想守好城門,絕非易事,於是古人們又想出了一些點子,建造輔助建築物,增加敵軍進攻的難度。
例如“甕城”,在城門外或是城門內可以設甕城,對城門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若是有外敵入侵,一旦進入甕城,就如“關門打狗”一般,讓敵人無處遁尋。
古代雖戰亂頻繁,但也有長時期的平和。這一時期,城池的另一作用就突顯出來了,便於管理城中百姓,以防強盜或者是亂民湧入,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危。
白天時分,因人口的流動性,會大開城門。但是到了晚上時,就要將城門關閉,另外還會派士兵把守。如果城門緊閉之後,萬一有什麼緊急之事要出城,又沒有什麼出關文書,這該怎麼辦呢?有沒有什麼小路,可以出得城去呢?
有人說應該有小路,或者是什麼洞口,或者是在城內墊著一堆東西,爬出城去。其實,這些方法都行不通。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橋段:官府在抓捕逃犯時,會下令關閉城門,全城搜查。如果城內若是有小路通往城外,那麼關閉城門又有何用呢?
由此可見,只要關上了城門,普通的百姓是根本出不去的。城門是唯一的通道,沒有其餘的小路。就算有些地方可能沒有城門,但也會安排士兵把守,不容許普通人通行。上面我們提到了,城池的主要功能是抵禦外敵,所以就算是和平之年,防範意識也不能丟。
那麼透過挖洞出城行得通嗎?其實也是不行的,城牆的厚度擺在那裡,少則十幾米,等你挖出一個洞,已經不知過了多久了。另外,守城計程車兵們也不會眼睜睜地看你挖出洞來。守城計程車兵會安排訓練,四處巡察城牆的情況,若是發現有破損的地方,會立即進行修補。
倘若一群士兵看見你在挖城牆,會怎麼想呢?就算你不是逃犯,那也有理說不清了。所以說,挖洞出城也是愚蠢至極的。
話說回來,若是城池內真有一個隱秘的洞口或者是小路通往城外,那這絕對是一個重大的安全隱患。城中百姓雖然不以為然,但是對於盜賊來說,這是天大的好事。趁著夜色,潛入城中,盜取財寶之後又原路返回,或者乾脆就留在城內,四處盜竊。這給城內的治安帶來很大的壓力。
另外,若是敵軍發現了這樣的小路或者洞口,趁著夜色舉兵來犯,哪怕這城池再堅固,也是守不住的。等發現敵軍時,敵軍人馬已經進城了。失去了城池的屏障,這還怎麼守?
所以說,城池內是沒有什麼小路或者洞口的。想要出城,只有一條路,就是城門。隨著時代的發展,城池慢慢消失了,成為了塵封的歷史。如今,就算有外敵來犯,城池也起不到什麼防護作用了。
眾所周知,如今是現代化戰爭,打科技戰,冷兵器攻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高尖端武器的時代,想要攻取一城,根本不用派軍隊,只需一發遠端炮彈即可。如此一來,城池的防禦作用只能當做擺設,自然就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