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一期文章中提到了“政變專業戶”李隆基在他25歲那年,就與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聯手,挽狂瀾於既倒,發動歷史上著名的“唐隆政變”。
不僅成功地將李唐王朝挽救於水火之中,還把皇帝一系從唐中宗一系轉向了自己的父親唐睿宗一系。
可就在唐隆政變發生後的三年,也就是公元713年,李隆基以皇帝的身份再次發動政變,徹底拿下大權,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真皇帝。
這裡可能大家就會有兩個問題了:首先在唐隆政變之後,不是由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坐上皇帝的寶座嗎?為什麼在李旦沒有去世的情況下,僅僅三年後李隆基就成了皇帝。
第二,作為皇帝的李隆基為什麼還要發動政變,難道有什麼人威脅到他了嗎?
威脅他的人,就是他在唐隆政變中的親密盟友,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大哥讓位,太子監國我們知道,在唐隆政變之後,李隆基年紀輕輕,沒有任何政治財富;而太平公主則因為是一介女流,不好直接榮登大寶,於是皇位就落在了李隆基的父親,李唐王室當時的核心人物:唐高宗與武則天僅剩下的兒子:李旦。
李旦登上皇位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太子應該立誰?李隆基立有大功,但李隆基的大哥嫡長子李成器同樣也是太子之位的有力競爭者。
不過呢,這個問題沒有困擾大唐王朝上下多長時間,因為李成器主動放棄了,他認為自己的弟弟立有大功,理應是太子。也正因為在這個尷尬時刻的主動讓步,李隆基和李成器一生關係都非常好,在李成器去世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甚至追贈他這位大哥為“讓太子”。
因為李成器的主動讓步,第一個問題得以順利解決。但是第二個問題也隨之爆發: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盟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其實他們之間產生矛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們在上一期文章中間就有提到過,太平公主是極具野心的一個人,她人生的標杆就是她的母親——武則天。
渴望大權獨攬的太平公主與未來的皇帝,雄才大略的李隆基就這樣產生了權力衝突,而作為皇帝的唐睿宗李旦,面對妹妹與兒子的交鋒,卻表現得十分掙扎,不斷謀求一種權力的平衡。
有人以此攻擊李旦的軟弱,無能,只能在妹妹和兒子的爭鬥之中求平衡。但實際上,在我看來,李旦確實害怕,但他怕的不是勢力大的妹妹,兒子;害怕的是權力爭鬥帶來的腥風血雨。
因為李旦經歷過太多李唐,武周王室的爭鬥,他經歷過大哥,二哥被母親廢掉,被逼死,還經歷過三哥被廢,自己登基做傀儡;又經歷了三哥唐中宗李顯繼位後對自己的監視,最後還經歷了三哥被韋皇后毒死。
李旦確實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說他是一位明智的政治家,其實並不為過。在妹妹和兒子的交鋒中,他還是準確地判斷了形勢,在宋璟等人的勸說下,下詔書讓太子李隆基監國,給予了李隆基極大的權力。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第一回合的交鋒,李旦選擇了李隆基。
登上皇帝位置,形勢反而危急在公元712年,李隆基以太子的身份監國之後,他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爭鬥也愈演愈烈。唐睿宗李旦對這些情況是一覽無餘,但是卻也無可奈何。因為他確實缺乏作為帝王的決心,他失去了太多親人,他不想在兒子和妹妹之間選擇一個。
但是,李旦雖然缺乏作為帝王的野心與決心,但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對李唐王朝負責的好君主。他深知,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對大唐王朝是百害而無一利。
於是在公元712年,李旦下定決心,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做出了一件讓不少人震驚的事情:讓位,退居二線,當太上皇!
自此,李隆基榮登大寶,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唐玄宗,定國號為先天。但是,登上皇帝位置的李隆基,形勢反而越來越危急。
原因很簡單,唐睿宗李旦放權,但是並沒有放徹底。
李旦擔心兒子繼位之後,大權獨攬,會對妹妹趕盡殺絕,於是在傳位給李隆基的同時,保留了一項重要權力: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免權還是在自己手上。
三品以上是什麼概念?簡而言之,宰相級別的高官到底是誰,皇帝李隆基說了不算,李旦說了才算。同時,出於對妹妹的愧疚心理,李旦在宰相的任免上非常偏向太平公主。
當時的七大宰相,五出其門,太平公主對大唐王朝核心力量的掌握無疑是在不斷架空著“虛假”的皇帝李隆基。
在這樣的情況下,榮登大寶的李隆基反而形勢越發危急。這不得不說是唐睿宗李旦的一個失誤,找平衡,找來找去,反而作繭自縛,讓事情徹底失去了自己的控制。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第二回合的交鋒,李隆基登上皇位後卻反而被逼到了懸崖邊上。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政變老手了,怕什麼?當時太平公主已經積攢了足以動搖朝政的力量,李隆基只有皇帝之名,沒有皇帝之權,朝廷核心力量都在太平公主手上,太平公主也預謀除掉李隆基,扭轉朝政。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隆基聽取崔日用的意見,決定先下手為強。反正政變老手了,一回生,二回熟,別人是搞政變殺皇帝,李隆基這是皇帝搞政變,奪權力。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少見的一幕(當然,也不是唯一)。
關於政變的準備,首先自然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既然要政變殺姑姑太平公主,一個侄子怎麼夠?李隆基還拉上了兩個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誅殺姑姑,三個侄子一起上!
作為宮廷內部政變,李隆基能拉上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就意味著能夠最大程度地爭取李唐王室的內部支援,此舉無疑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光有兄弟還不夠,經過唐隆政變之後,李隆基也是經驗豐富了:你不是控制了朝政嗎?沒事,我跟你玩硬的,老計劃了,收買御林軍,搞強有力的軍事政變。
先天二年,也就是公元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作為政變的主力,李隆基則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衝進御林軍的駐地,因為他是皇帝啊,誰敢攔他?
隨後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人頭落地,李隆基頃刻之間就控制了御林軍。隨後在大唐朝廷上下展開了大屠殺,凡是和太平公主有關的人全部誅殺。
簡單,直接,快速,直接心臟,這就是先天政變的全過程。這和玄武門之變非常相似,經歷了長時間的博弈,到了最後政變的臨門一腳及其簡單,甚至我們對政變全過程都沒有什麼能夠著重描寫的地方。
太平公主本人躲進寺廟裡,唐睿宗李旦親自出面,希望李隆基能夠放妹妹一馬,李隆基可不是李旦這樣瞻前顧後的人,嚴詞拒絕,太平公主最後賜死於家中,大事已成。
有人可能會問了,好傢伙,這一篇文章講政變,最後政變過程就那麼簡單直接快速?
原因其實很簡單,核心原因就是李隆基雖然沒有大權力,但他確實是貨真價實的皇帝,所以先天政變要比我們之前提到的唐隆政變要容易得多,也不需要什麼鍾紹京來開門了,也不需要控制這個,控制那個了。
關鍵只有一點,李隆基的果敢與敏銳在這次政變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充分發揮了自己作為皇帝的身份優勢,同時避開了自己權力不足的劣勢,你不是控制了宰相嗎?我直接跟你玩刀子,讀書人怎麼玩得過刀槍?
先天政變後,唐睿宗李旦完全放權,李隆基成為了貨真價實的唐玄宗李隆基。
次年,李隆基改年號為開元,29歲處於人生巔峰的李隆基即將開啟屬於自己的時代,我們則喜歡稱之為: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