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煤,工業革命也會面目全非……因為早在靠燃料運轉的機器時代之前,英國就已經耗盡了國內的木材儲備。”——美國學者巴巴拉·弗里茲
20世紀初的英國煤礦工人
1.羅馬人的“寶石”。
煤在不列顛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出自羅馬人之手。當時,羅馬人在英格蘭發現了露在地面的岩層中的黑色礦石,十分驚訝。尤其是這種礦石還很容易被雕琢和打磨,自然成了一些羅馬貴族的裝飾品。
當時,這種黑色的小飾品風靡羅馬。當然,羅馬人也發現了這種飾品比較易燃,但不會有人把這種跨海運來的“寶石”拿來燒火取暖。目前英國的考古證據顯示,羅馬軍團駐紮的地方,鐵匠確實曾使用過煤。
不管怎樣,零星的證據無法證明,不列顛島的煤在羅馬人佔領時代作為主要燃料存在。當公元5世紀羅馬人離開之後,整個不列顛似乎一下子倒退到了“蠻荒時代”,數百年時間幾乎沒有文字記錄的歷史。
所以,這種“黑色寶石”,還只能靜靜的躺在岩層之中,繼續等待。
2.中世紀的“爭吵”。
中世紀鐵匠
從13世紀開始,英格蘭有了燒煤的記載。當時,絕大多數人取暖做飯,還是燒木材。但是,鐵匠已經開始使用煤了。普通人之所以不用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煤煙味。
當時的英國人認為,煤煙味讓人作嘔,絕對有害健康。1257年埃莉諾王后來到諾丁漢,因為實在無法忍受大街上煤煙的味道,沒待多久就直接離開了。
不過,就算是隻有少量的工匠才使用煤,這依然是一個不錯的生意,畢竟自然界中淺層的煤很好開採。所以,一些商人開始從事這一行業,煤田附近的農民也樂意靠採煤賺一些外快。
但是,“爭吵”很快就來了。
市民害怕煤煙有毒,所以抗議鐵匠使用煤,倫敦的管理者十分頭疼,1306年頒佈了一道禁止燒煤的法令。然而,還是有人偷偷的燒煤,由於監管不力,幾年之後這道法令就形同虛設了。
更重要的爭吵,來自煤田的所有者和商人之間。
13世紀,英格蘭最大的煤田在紐卡斯爾地區,而這裡的大部分土地都屬於羅馬天主教。於是,教會控制著煤炭開採,商人們很難插手。1268年紐卡斯爾附近的泰恩茅斯市市長,帶著一群議員衝進了當地的修道院,把修士們一頓打,還開走了修道院的一艘運煤船……
教會和商人、城市管理者的矛盾越來越深,直到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決裂,開始對修道院動手了。1536年到1539年之間,亨利八世解散了英國的修道院,沒收了他們的財產。商人和貴族順道接手了很多煤礦,開始瘋狂開採了。
3.不列顛的森林危機。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專門派人調查了全國的木材短缺問題。結果讓人震驚,每一個調查員都表示:全國的森林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英國的高層管理者立刻就著急了,因為木材除了用來做飯取暖之外,還對其他製造領域非常關鍵。房子、家庭用具、農具、容器,還有至關重要的船隻。英國海軍反應十分強烈,他們擔心森林危機會嚴重影響海軍艦隊的發展。
於是,英國開始出臺一系列法律,嚴格限制木材的砍伐。城市的木材立刻開始漲價,尤其是生活在倫敦的窮人,只能購買煤代替木材了。
16世紀70年代,因為森林危機導致了英國用煤量劇增。到17世紀初,雖然絕大多數城市人都抱怨煤煙,但他們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4.骯髒的倫敦。
20世紀中葉的倫敦依然“霧氣”瀰漫
18世紀初的倫敦,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城市,燒煤帶來的汙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1700年,作家蒂莫西·諾斯寫道:“也許在歐洲所有的城市中,再也沒有比倫敦更骯髒、更令人不快的地方了。”
倫敦的城市上空,總是籠罩著一層厚厚的煤煙。那時候的人們記載,旅行者遠在幾公里之外,還沒有看到倫敦城,就能聞到煤煙的味道了。
除了味道,燒煤讓整個城市到處漂浮著“黑乎乎的細屑”。很多倫敦人都發現,他們的家中充滿了這種“黑色的骯髒微粒”,就連放在箱子裡的衣服都不能倖免。
一旦下雨,地面上就出現了一個個的小黑點,最後匯成了一層黑色的地毯。泰晤士河的表面也是一層黑色,在下游幾公里游泳的人們,經常“穿上了一件看得見的黑色外套”。
汙染還造成了動植物的災難,17世紀中葉,人們就發現倫敦的蜜蜂趨於滅絕,很多品種的花也不再出現。
當然,汙染也造成了疾病,當時很多人都相信,煤煙造成了大量的呼吸道疾病,新生兒也被毒害,死亡率變高。
這一切,都是燒煤造成的,但倫敦人又無計可施,因為他們離不開煤了。
5.危險的煤礦。
煤礦裡的童工
城市對煤的需求越大,煤礦發展就越迅速。但是,回到17世紀的英國煤礦,和地獄基本沒什麼差別。
因為開採技術限制,幾乎所有的煤礦條件都很簡陋。煤礦工人在狹窄的巷道中工作,隨時可能遇到坍塌、毒氣、爆炸、地下水。以“毒氣”為例,當時的礦工總結出了三種致命的毒氣:窒息氣、白色溼氣、爆炸氣。
所謂窒息氣,大致類似於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會出其不意的讓礦工死亡。比如當時的一次事故中,9名礦工遇到了窒息氣較濃的區域,全部“跪地而死,像是中了槍”。
第二種致命氣體是“白色溼氣”,一氧化碳。我們現在都知道一氧化碳的恐怖,當時的礦工往往會用籠子帶上老鼠或金絲雀,因為動物對一氧化碳更加敏感。不過17世紀早期的時候,礦工主要還是用狗進行測試,他們事先把狗綁起來送到豎井裡,如果狗能幸運的活著,礦工才願意下去幹活。
最後一種氣體就是爆炸氣,主要成分其實是甲烷。早期的煤礦會僱傭一名“消防員”,這個人的任務,就是爬到被懷疑有爆炸氣的地方,點燃它,讓氣體沿著礦井頂部燃燒殆盡——他只能趴在地面上,祈禱自己不被燒死。
礦井的危險實在太多,這裡就不詳細講解了。總之,為了能讓城市裡的人們燒煤取暖,煤礦工人要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英國的煤產量就這樣迅速提升,1700年的產量大約是1550年的10倍,除了城市家庭燃料外,很多工業部門也靠煤來提供動力了。
6.吞煤的怪物。
工業革命
18世紀,英國的煤產量是世界其他國家煤產量總和的5倍。即便是這樣,人們依然覺得煤開採速度太慢。一個名叫托馬斯·紐科門的五金商,發明了最初的“蒸汽機”,並且很快應用到煤礦。
早期的蒸汽機是一個“吞煤的怪獸”,只有煤礦能養得起它。但人們需要這種大型機器,沒過多久,詹姆斯·瓦特對蒸汽機進行了改良,大大推動了英國的工業化程序。
之後,蒸汽動力的火車出現了,它也是一個巨大的“吞煤怪物”,但其帶來的效益讓英國商人非常興奮,於是投入更多的錢發展工業。
就這樣,煤成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原動力,在巨大的利潤面前,環境汙染等問題都被忽略了。
煤,就這麼貫穿了英國的“發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