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宋襄公,泓水之戰中,因一個勁兒的講究君子不阻險隘,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放任楚軍從從容容的渡河,從從容容的背水列陣,攻擊時還不打實力較弱的左右兩翼,非得進攻實力很強的中軍,從而導致宋軍大敗虧輸,到最後,自己也做了俘虜,回國後在老百姓的埋怨下憂憤而死,最終得了個迂腐的美名,在歷史上名垂千古。

宋襄公

那麼,這裡的問題是,泓水之戰中的宋襄公,一味的對楚軍講仁,真的只是迂腐嗎,個人認為,不是,他有自己的難處,為什麼這麼說?

事實上,宋襄公真的還是挺仁義的,他是宋桓公的嫡子,姓子,名茲甫,宋桓公晚年,想立他為太子,臨了傳位給他,可宋桓公呢,卻認為庶兄目夷年長,且比他有本事,所以堅辭不就,非要父親傳位給目夷,可結果呢,由於傳嫡不傳庶的傳統由來已久,再加上目夷本身也堅決推辭,所以宋襄公才未能如願,於前651年登上君位,登上君位後,依舊以目夷為司馬,讓他掌管軍政大權,給予充分的信任。從這個角度講,且不說古時候嫡子與庶子的區別,單從宋襄公能在利益面前,避位讓賢這一點看,他都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

也正因為他如此仁義,所以得到春秋霸主齊桓公的信任,晚年的時候,將太子姜昭,也就是以後的齊孝公託付給他,當然,宋襄公也沒辜負齊桓公的信任,齊桓公死後,幾個兒子爭權,導致國內政局混亂,也正是由於宋襄公出面平亂,才穩定了齊國的局勢,因此,也在當時所謂的國際上贏得比較高的威望。

避位讓賢,說到做到,儘管後面有那麼一點居功自傲,自以為是,但放在當時那個歷史背景下,誰也不能否認,他基本上還算個好人,為人處世還比較開明。

讓賢

可就這麼一個好人,到後期與楚國爭霸時,為什麼表現得那麼迂腐呢?從根本上講,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文化上的差異;二,新舊交替時,思想還比較混亂。其中文化上的差異還佔據主流,為什麼這麼說?

簡單點講,我國因地域遼闊,先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大體上,長江流域的楚國,屬南方文化圈,黃河流域的宋國,則基本上屬於中原文化圈,當然還有小的劃分,這裡不再展開,不同的文化圈有不同的思想體系,雖然也有交流,也有融合,但那都需要時間。

春秋時期,這種交流融合剛剛開始,還沒有完成,一定程度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前710年,也就是泓水之戰發生僅60多年以前,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曾和鄭莊公打了一架,結果呢,鄭莊公採用偷襲以及窮追猛打的方式將孔父嘉幾乎打了個全軍覆沒,回國後,國人都埋怨孔父嘉的不是,可孔父嘉呢,卻信誓旦旦的拿《周禮》說話,說鄭莊公違背了周禮的原則,勝的很是卑鄙,很不講究,結果呢,還得到時任君主宋殤公的讚許 ,認為咱宋國輸了裡子,卻掙足了面子,所以還給孔父嘉予以獎賞。

所謂《周禮》的規則,開頭所說,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所犯的:君子不阻險隘,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三條,原因在於:

諸侯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都是親戚,出於“諸夏親暱”的原因,戰爭以爭霸、掠奪財產為目的,打仗一般都適可而止。再加上那時當兵也很講資格,只有“國人”,貴族才可以服兵役,而“野人”,即農民是沒有資格當兵的,貴族又大多是文化人,受很多文化典籍的影響,打仗中都很看重君子風度,特別狼狽,特別殘忍的事兒打死都不幹。種種因素綜合下來,導致當時的戰爭並不提倡“詭道”,主張堂堂正正的交鋒,即《周禮》所謂:戰爭的目的是“爭義不爭利”。

當時中原人,也就是中原文化圈就這麼講究,鄭國鄭莊公之所以能在春秋初期稱霸,一個原因固然是周邊大國暫時都顧不上他,他把主要目的放在宋、衛等黃河流域的國家,人家還遵循傳統,可鄭莊公呢,因為地處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交界地帶,思想比較先進,佔了個以詭道勝王道的便宜。

稍微傑出一點,就像早醒過來一樣,能大佔便宜,但對楚國而言,可不是稍微接觸了一點,他們完全是這種南方文化圈的代表,就像楚文王、楚武王多次公開表示的一樣:我蠻夷也。

楚成王

我有自己的一套,你們中原的那點規矩,我是聽都沒聽說過,楚國公然漠視當時普遍存在的規則,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圈,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思想,可宋國呢,爵尊國大,在周朝的分封系統裡佔盡了便宜,此時又要打算爭當中原的霸主,自然要做傳統規則堅定的擁護者。所以,這也就是,宋襄公雖然戰敗,但打死都不認錯的根本原因。

言下之意很簡單,別人能違背規則,可宋國不行,因為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就在這套規則中獲益,這套規則就是宋國存在並強大的根本,如果否定,宋國又拿什麼在亂世立足,又拿什麼在亂世自保。

所以,“泓水之戰”中的宋襄公並不迂腐,因為他有自己的難處,有自己的考慮,充其量, 他也就是一個新舊交替的犧牲品吧。

參考資料:《史記》等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天皇向來不服中原,為何還賣力宣傳徐福東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