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13課東漢的興亡

一.建立:劉秀稱帝

1.西漢滅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2.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劉秀即光武帝。

二.興盛:“光武中興”

1.措施: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合併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汙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影響: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三.衰落: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原因:東漢中期後,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臨朝;皇帝長大後,依賴宦

官,由此宦官得到寵信,把持朝政。

2、特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迴圈。

3、影響:動搖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四、打擊:黃巾起義

1、原因: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腐敗;直接原因:災荒連年,社會動盪。

2、概括:184年,張角領導農民起義爆發。

3、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4、特點:有組織、有準備

5、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黃巾起義是東漢衰亡的直接原因)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西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聯絡大月氏(zhi),共同夾擊匈奴。

(3)意義:瞭解了西域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19年

(2)目的: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絡

(3)意義: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瞭解與往來。

(1)惡劣的自然環境,兩次被匈奴扣押等;(2)張騫的優秀品質:具有堅強的意志,不畏犧牲,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忠於祖國、信守承諾、不辱使命。

二、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以主要運輸絲綢到西方而得名)

(1)開闢時間:漢武帝時

(2)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

(3)商品:中國的絲綢、漆器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各國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還有多種樂器和歌舞等輸入中國。

2、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

路線: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斯里蘭卡

3、地位: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於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

三、對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護的設定:

(1)時間:公元前60年

(2)職責: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徵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

(2)意義:西域都護的設定,標誌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標誌著新疆地區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新疆地區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管轄範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一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2、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東漢明帝時,班超出使西域,還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開闢了通往西亞的路線。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紙術的發明

1、紙的發明:西漢時期懂得造紙基本方法——缺點:質量差、產量低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為文化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1)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

(2)蔡侯紙的特點: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也提高了。

3、造紙術的貢獻(或意義):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程序,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

二、醫學:張仲景和華佗(都是東漢末年)

1、張仲景(醫聖):寫有《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2、華佗:(1)擅長外科手術、針灸(2)發明麻沸散、創編五禽戲。

三、史學:歷史鉅著《史記》

2、主要內容:《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

3、地位:《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1、道教:東漢後期產生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2、佛教:張騫通西域後,傳入;

(1)國家統一;(2)經濟發展;(3)各民族共同創造;(4)中外交往頻繁。

第16課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的背景: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

嚴重破壞。

一、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2、概況:

(1)時間:200年(2)作戰雙方:袁紹與曹操(3)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4)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3、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

(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有利地位。

(2)經濟上:實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

(3)軍事上:採用正確的戰術

(4)曹操善於用人

二、赤壁之戰

1、背景: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孫權劉備成為他統一全國的障礙。

2、概況:

(1)時間:208年(2)作戰雙方:曹操與孫劉聯軍(3)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4)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3、曹操失敗的原因:

(1)客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

(2)主觀:曹操驕傲輕敵;

(3)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啟示: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1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僅看力量強弱,還要看戰略戰術是否得當;

○2不能驕傲輕敵,要適時出擊,虛心接受好的建議等才能取勝。

(1)曹操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願望,順應歷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攻打陶謙時,

殺男女數萬口。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1)220年,曹丕稱帝,定城洛陽,魏國建立;

(2)221年,劉備稱帝,定城成都,蜀國建立;

(3)229年,孫權稱帝,定城建業(南京),吳國建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

魏國:重視農業生產,大利興修水利。

蜀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係,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吳國:造船業發達,發展海外貿易,吳國衛溫率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臺灣)

(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三國鼎立形成後,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後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

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興亡

1、建立:266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

2、統一: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3、政權特點:統治階級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轉折點):晉惠帝時發生八王之亂,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5、滅亡: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

二、八王之亂

1、原因:分封同姓諸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過大;晉惠帝昏庸無能;朝政腐敗。

2、爆發: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後起兵,相互混戰。

3、影響: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遊牧民族的內遷(五胡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2、十六國:

(1)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先後建立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

(2)4世紀後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

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

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

3、興盛:淝水之戰後,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宴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4、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5、滅亡:420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秦漢時期,北方(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

魏晉時期,江南(長江流域)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

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②北方戰亂,而南方社會比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2)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製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3)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3、結果(影響):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2、概況:(1)大戰時間:公元383年

(2)作戰雙方:前秦與東晉

(3)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3、淝水之戰的影響:

(1)淝水之戰以後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2)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4、前秦苻堅失敗的原因:(1)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輕敵;前秦軍隊內部有民族矛盾,軍心不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2)從東晉方面看:東晉團結一致,不畏強敵,奮勇抗戰,指揮得當。

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於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

5、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6、淝水之戰同以前歷史上哪幾次戰爭相似?(以少勝多的戰爭)——鉅鹿之戰、官渡之

戰、赤壁之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1)建立:4世紀後期,鮮卑族建立;

(2)統一北方:439年統一北方。

2、改革的背景:

3、1、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2、鮮卑習俗治理國家困難重重;3、當時北方出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目的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遷都洛陽(494年)

(2)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聯姻等。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2)促進了民族交融

(3)使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逐漸與漢族趨同

(4)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與發展

5、你從孝文帝身上學到了什麼?

學習他順應歷史潮流、堅持改革、積極進取、擁有智慧、以身作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

6、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

評價: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封

建帝王,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時期:北朝後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現:(閱讀了解)

(1)經濟、習俗方面: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人民學習少數民族的畜牧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2)政治制度:北朝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3)文化方面: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已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

改革後,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4)民族心理: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

思想感情日益溝通,“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民族交融的特點:民族關係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於消解,民族關係趨於緩和。

文明和精神文化,併為以後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一、農學:《齊民要術》

2、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3、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4、影響:這部農書對後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數學:祖沖之

1、時期:南朝

數學名著《綴術》

三、書法:王羲之

1、時期:東晉

2、書法特點:“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3、代表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成就:被稱為“書聖”,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四、繪畫:顧愷之

1、時期:東晉

2、地位: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

3、特點: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4、代表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山水畫開始形成。

五、雕塑

1、背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一部綜合性地理學著作)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清滅亡的原因,我來為他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