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先秦的史料,多數都是語焉不詳的。這要“感謝”我們的始皇帝,他的焚書政策毀滅了太多的典籍,沒想到的是推翻暴秦的西楚霸王又一把火燒了不少,這導致很多先秦歷史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了。而成蟜就是其中之一,關於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歷史沒有記載,我們只能隻言片語中尋找了。
成蟜生母:關於成蟜的生母,有三種說法。第一種即秦始皇生母趙姬,這個說法認為成蟜是秦始皇的親弟弟。但是結合史料來看,成蟜生母應該另有其人,這也就是另一種說法,即大秦賦中採用的——秦莊襄王的妾,韓姬。關於韓姬的身份,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她與秦莊襄王生母夏姬的韓國外戚相關。第三種說法,成蟜生母是呂不韋家姬,這一說法證據不足,一般不被採用。
秦廷中的韓系人物:現在熱播的《大秦賦》中,華陽太后扶植了韓夫人,也支援成蟜代替嬴政成為太子,其實這是說不通的,華陽太后是楚系的重要人物,她完全可以找一個楚女嫁給秦莊襄王,而不是一個韓女。而歷史上這位韓夫人很有可能是夏太后的人。這位夏太后就是秦莊襄王的生母,她在兒子繼位時,被同封為太后,雖然其勢力不如華陽太后,但也應該有著政治訴求。
這裡要說一下,夏太后的“夏”可能是姓氏,也有可能是地名(類似於趙姬)。而歷史上夏朝的勢力範圍大致就是戰國時期的韓國地區,所以夏太后很可能就是韓國人。從史料分析,成蟜要比嬴政小三歲左右,從小在夏太后身邊長大,加上韓國的血統,必然要比後回秦國的嬴政要親,而且嬴政背後的趙姬和呂不韋算是趙系人物。所以說,嬴政雖然成為太子,但地位並不穩固,趙姬的身後還有楚系的華陽太后和韓系的夏太后,這就是嬴政早期的秦後宮的勢力分佈。成蟜就是韓系的代表人物。
成蟜叛變:史記中記載,成蟜於前242年代表秦國接收韓國割地,因此封長安君,此時成蟜只有14歲。前239年,秦始皇命成蟜攻趙,成蟜在屯留叛變,後被秦軍擊破斬殺。史記趙世家還記載,趙悼襄王追封長安君以饒邑。關於成蟜叛變有不少爭議。清朝學者在這件事上有兩派:一派認為,成蟜獲封長安君,可能是在叛變投趙之後,被殺之前,因此這一派認為這一記載是成蟜叛變的證據之一;另一派認為,秦始皇很重用成蟜,而且當時秦國一統幾成定局,成蟜沒有必要叛變投趙。近現代學者辛德勇支援這一觀點。
史記原文: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辛德勇認為,這裡的反是通假字,意為“返”,而不是叛變。成蟜應該是在攻趙途中染病去世,而屯留原屬韓國,因此支援成蟜的韓系部卒“蒲鶮”乘機反叛。這一觀點確實較為合理,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成蟜叛變身死卻沒有遭到清算,而且趙軍也並未接應成蟜。至於趙悼襄王封長安君,更可能是成蟜死後為其編造的叛變投趙故事,抑或長安君另有其人。之前提到嫪毐,是因為嫪毐封侯很可能跟平定此叛變有關。同時,這一觀點還解釋了關於成蟜的第三個爭議。
那一年,公子成嬌才17歲:至於造反的具體原因,早已無從考證。有人猜測是趙國對成嬌使了離間計,說嬴政不是秦國王族血脈,而是呂不韋的私生子,說成嬌才是正統的秦國王族血脈,如果成嬌不攻打趙國,趙國願支援成嬌當秦國的王,於是成嬌就反了。
另一個原因說這是嬴政和呂不韋一手策劃的。因為成嬌的背後是華陽夫人,屬於楚系一脈,為了防止日後楚系一脈造反,就策劃殺死了成嬌。但無論是何原因,相比於從小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嬴政來說,成嬌就是溫室裡的花朵,17歲的他,只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他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也就有一腔熱血和單純的心思,最後莫名其妙的成了政治的犧牲品而已。
總結:由於秦朝離我們很久遠,有3000多年來的歷史,本來留下的歷史資料就少,加上秦朝鬧了兩次火災: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把許多歷史資料和書籍都燒了。第二次是項羽滅秦後,放火燒了阿房宮,書籍和史料被付之一炬,因此秦朝史料寥寥無幾,只有在司馬遷的史記裡有記載。由於資料匱乏,成蟜這個人物到現在依然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