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二戰中著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是一場純粹的軍事會議,美國全球戰略與英國區域戰略之間的矛盾暴露無遺。就此,雙方高階將領間的爭執和妥協,伴隨著整個1943年。相比各國疲於應付戰爭的1942年,各國間的利益之爭愈發的激烈起來。

這是怎麼回事呢?

隨著美國幫助英國取得了北非戰役的勝利,丘吉爾有意繼續擴大地中海戰事,不僅繼續將美國綁在自己的戰車上,鞏固其歐洲利益,而且時刻警惕其意識形態的對手——蘇聯做大做強,極力反對開闢第二戰場,這也是蘇聯統帥未參會的原因。

為達到此行的目的,丘吉爾顯然是有備而來。既派出了龐大的參謀團隊,又在談判前進行了明確分工,三軍參謀長爭取馬歇爾,他本人做羅斯福的工作,至於強硬的“反英分子”金上將乾脆置之不理,只要說服羅斯福、馬歇爾就一切OK了。

果不其然,馬歇爾儘快開闢第二戰場的提議被推遲到了1944年,在此之前盟軍將繼續擴大地中海戰果,登陸西西里島進攻義大利。不肯罷休的馬歇爾提出英國反攻緬甸,打通滇緬公路支援中國抗戰,甚至不惜以“美軍退出歐洲戰場”相要挾。

向來與陸軍不合的金上將,這次義無反顧地站在了馬歇爾一邊,他毫不客氣回懟道:“對多數美國人來說,主戰場是太平洋而不是歐洲”。他這麼說的底氣,更多來自於麥克阿瑟取得新幾內亞戰役的勝利,以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即將勝利結束。

雙方將領在爭吵了4天后,終於草擬了一份同盟國1943年目標的協議。協議中美方除了“盟軍在太平洋上的行動,將繼續以保持對日本的壓力為目標”外,所有的設想要麼被否定,要麼被推遲。丘吉爾的既定目標基本達成,他不虛此行。

這句話,猶如一枚“重磅炸彈”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他們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要知道,在以往的戰爭中極少有過這樣的投降條件,就連拿破崙在其最巔峰時期,也沒有徹底關閉媾和的大門。那麼。羅斯福是信口開河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表面上看,羅斯福似乎並不關注這份協議,更沒有對英國人“自私自利”的做法針鋒相對,但他十分清楚,英國人又一次主導了盟軍的未來,美國的戰略意圖沒有達到。眼看著丘吉爾再次以“老大”自居,表面不說但其心裡也很彆扭。

深諳統御之術的羅斯福,決定突然宣佈“無條件投降”,不僅高調宣佈美國才是擁有戰略調整的最終決定權,而且明確地告知丘吉爾“我讓你一步,但不會總讓步”。果不其然,對於羅斯福的突然表態,丘吉爾皺起了眉頭,但很快微笑並應聲附和。

其次,這一高調宣佈,不僅表明了同盟國堅決同法西斯國家抗戰到底的決心,而且也代表著全世界人們的心聲,鼓舞著盟軍計程車氣。因為殘暴、毫無人性的法西斯不值得憐憫和同情,唯有“無條件投降”一條路。羅斯福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可。

更重要的一點,未參加會議的蘇聯,在一戰中就有過中途與德國媾和而退出戰爭,從而使當時的德軍避免了“兩線作戰”。這個時候宣佈“無條件投降”,就是告訴蘇聯人不能單獨與德國簽訂協議,從而影響整個世界戰局,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隨後,在這一年的“五一”勞動節上,蘇聯統帥在講話中提到“只接受德國無條件投降”,算是對羅斯福的一種呼應。與爭論不斷、沒有太多實質內容的卡薩布蘭卡會議相比,羅斯福的這一“重磅炸彈”,無疑是本次會議中最大的亮點和成果。

總之,高瞻遠矚的羅斯福再一次證明了他的偉大。他不會像丘吉爾只會盯著“自己碗裡的菜”,他的野心在於美國將如何獲得主導世界的話語權,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還是未來的國際秩序,他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成就未來的鋪墊。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什麼最近突然有不少人質疑秦始皇統一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