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清廷為推動洋務運動,招選了120名留美幼童到美國留學,但是這些學生一到美國觀念就發生了變化,剪辮易服,有的甚至加入基督教,這是把文化傳統高於一切的大清所不允許的,清廷的一些保守派開始攻訐留美幼童。留學生監督吳嘉善甚至造謠中傷說,留學生反對大慶禮治,吳嘉善的造謠中傷在朝廷中引起了一片反對留學的聲浪。而先前辭職回國的區愕良(吳嘉善的前任留學生監督)此時也透過劉坤一轉奏朝廷,指責留美幼童的種種不是。
初抵加州時出洋局官員合照。圖中右一人為曾蘭生,中為陳蘭彬,左為兩個中文教習中一人
朝廷中有一些保守派官員本來就惟科舉是途,反對西學。這樣一來,更給了他們口實。在一片非議的聲浪中,朝廷諭令李鴻章調查此事。吳嘉善等人極力破壞留美幼童留學事業,目的是抵制幼童接受西方文化,但幼童一到美國便適應了美國的教育和文化,難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制規範。這樣,吳嘉善一面上奏朝廷,一面採取嚴厲的管教措施:
一是加強了“中學”課程;二是強調中國禮制規範;三是檢查辮子和是否加入了基督教組織。[1]
自清朝入關,順治皇帝頒佈蓄辮令後,剪辮就成為殺頭的重罪。吳嘉善到美國後,把剪辮和加入基督教上綱上線到是否愛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來,不能不讓學生們驚慌失措,剪去辮子的學生,為了應付檢查,便設法弄條假辮子戴在腦後,但後來還是被吳嘉善發現了,對於這類幼童,吳嘉善下令一律遣返回國。
留美幼童譚耀勳到美國後,覺得辮子於生活、學習都有不便,便剪去了辮子。他剪去辮子之後,又加入了基督教。這都在吳嘉善的嚴禁之列,因而,他下令取消了譚耀勳的留學資格,準備押送回國。譚耀勳知道回國後有殺頭的危險,便在幼童的幫助下秘密逃跑了。幼童們還籌集學資,幫助他完成了在耶魯大學的學業。
留美幼童
但是不幸的是,他畢業後剛剛獲得了在紐約中國總領館的一個職位,卻因肺病而客死他鄉了。在留美幼童中,另有一個被吳嘉善視為大逆不道的是容閎的侄兒容揆。他也因剪辮,加入基督教而被勒令回國。當時,容揆曾經給自己遠在故國的父親寫信,說明自己剪了辮子,並加入了基督教。父親看過信後,大發雷霆。他給出洋肄業局寫信,請求將他的兒子遣送回國,並說要嚴厲管教這個逆子,令其改邪歸正。容揆的父親這樣的舉動,在當時真有些大義滅親的壯舉。但容揆後來選擇了逃跑,沒有給自己的父親大義滅親的機會。
容揆逃跑後,在其女友的幫助下,他先是躲進了春田鎮中學,然後又到耶魯大學完成了學業。容揆本來考入的是哈佛大學,但容閎也許是對耶魯大學的獨特感情,也讓自己的侄子轉入到耶魯大學。後來,容揆以第三名的成績於耶魯大學雪菲爾德理工學院畢業。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譚耀勳與容揆的逃跑表明,在美國這樣的“自由”國度裡,吳嘉善要維護大清的專制法度很難奏效。留美幼童在美國思想、行為、觀念發生變化,與傳統體制格格不入,吳嘉善也把矛頭指向容閎,指責容閎放縱學生,任其自流。容閎與吳嘉善的分歧,讓曾經積極支援留美幼童的李鴻章起初擔心事態擴大,十分著急。因而,他一方面勸勉容閎,一方面則勸說陳蘭彬與吳嘉善。光緒五年六月初九(1879年8月6日)李鴻章致函陳蘭彬,指出容閎“立言為公”,勸陳蘭彬要以大局為重,不可因個人間的積怨,“負曾文正創辦之初衷”[2]。但是,李鴻章的調解實際上並未達到預期目的。1879年之前,吳、陳因畏於李鴻章的政治勢力,尚不敢有所舉動。至1880年(光緒六年),由於形勢變化,出洋肄業局內外交困,成眾矢之的。一方面,美國政府從1879年起掀起一股排華浪潮,多次透過各種排華法案,中美外交由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保持的和局轉入低潮,國內隨之出現一股“撤回留學生,以報復美人”的浪潮。
[1]李嘉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第 65 頁,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3月版。
[2] 《復陳荔秋星使》(光緒五年六月十九日),見《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8,第3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