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林則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清朝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官至一品。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因虎門銷煙、奮力抗英而聞名中外,成為一代名臣和民族英雄,為後人稱頌。

虎門銷煙後林則徐遭到投降派誣陷,在被革職流放的極端逆境中,他仍憂國憂民,不為個人的仕途坎坷而唏噓,寫下了著名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有利於國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為害怕災禍而逃避呢”,把國家民族利益看得高於一切,這是林則徐忠貞愛國的情感抒發,也是他性情品格的真實寫照。

為政清廉

虎門銷煙後,清政府迫於英軍壓力,將林則徐作為對鴉片事宜“辦理不善”的罪臣革職查辦,流放新疆伊犁。林則徐忍辱負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赴戍途程。

9月,林則徐在揚州奉旨轉赴開封祥符河工地,襄辦河工,效力贖罪。從秋至冬,他積極襄助王鼎辦理堵口工程。因治理水患的耽擱,林則徐於1842年5月中旬,到達西安。

年近花甲,戍途奔波,加上在開封堵口工程中積勞成疾,染上瘧疾,到西安後就臥床不起,只好請假就醫,租房養病,在西安居住調養兩個多月,瘧疾方愈。

患病滯留西安的這兩個多月,加大了行程開支,這對於林則徐來說無疑是個大難題。

好在當時有一位姓蘇的福州富戶因敬仰林則徐,聽說他的困境後,自願慷慨解囊,出銀萬兩資助,潔身自好的林則徐卻堅辭不受,直到蘇家答應收下林家的房契做抵押,林則徐才接受了這筆急需的銀兩。

林則徐後來給三個兒子寫過一份《析產鬮書》,在這份家書中同樣可看出林則徐的清廉官德。

他寫道:“餘服官中外已三十餘年,並無經營田宅之暇。……除文藻山住屋一所及相連西邊一所,仍須留為歸田棲息之區,毋庸分析外,其餘田屋產業各按原置價值勻作三股,各值銀一萬兩有零,即每股或有多餘伸縮也不過一兩百兩之間,相去不遠。……再,目下無現銀可分。”

清代有養廉銀製度,是朝廷為鼓勵官員廉潔,在正常的俸祿之外,增加的一份經費,其中一部分也用於“辦公經費”,如僱用師爺、幕僚及奴僕的費用。

一般來說,官員的養廉銀通常為本薪的10到100倍。據《清全典事例》記載:每年的養廉銀,總督為13000至20000兩,巡撫為10000至15000兩,布政使為5000至9000兩,按察使為3000至8444兩。

林則徐入仕從政30多年,先後當過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多次擔任封疆大吏,病逝後被清廷追贈為太子太傅,官至一品,每年的養廉銀應該在20000兩。

而他安排身後分給每個兒子的財產尚不及他一年的“養廉銀”多,朝廷發給他的養廉銀多數用在了辦公經費上,只是拿出一少部分孝敬老人。

難怪比其稍晚的曾國藩聞得林則徐家書後,在給弟弟曾國荃的書信中感慨地說:“聞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撫二十年,傢俬如此,真不可及。吾輩當以為法”。

實幹愛民

1845年9月,林則徐得到朝廷重新起用,奉召回京候補,11月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

1846年4月,授陝西巡撫,赴陝西上任不久,西安、同州、鳳翔一帶發生了多年不遇的大旱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一時糧價飛漲,災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此時“刀客”蜂擁而起,一些走投無路的饑民紛紛加入“刀客”,社會治安面臨嚴峻考驗。

林則徐提出“拯饑民,治奸民”的工作思路,在賑災救災上,他一方面積極奏請朝廷對災區緩徵錢糧,另一方面下令各地開倉平價銷售糧食,穩定糧價。

對無力購買糧食的極貧戶和老弱病殘者,官府負責收養。僅西安地區就收養了三四千人。

當時,很多災民紛紛屠殺耕牛以度饑荒,林則徐得知後,便命各地方官收購耕牛,鼓勵各地富戶,質押耕牛,並動員地主豪紳向災區捐獻錢糧,救濟災民度過饑荒。

林則徐還從源頭做起,廣泛徵詢意見,籌劃興修關中水利,引水灌田,緩解旱情。同時要求各地官府徵用無錢買糧的民工參與水利工程,以工代賑。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災民生活有了著落。

在做好救災賑濟的同時,林則徐下大力治理社會治安,他上書皇帝,宣稱陝西“東北毗連晉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紛歧,奸宄易於出沒。

如佩執凶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為民害”。並表示決心要把“除暴安良”、“嚴緝捕以靖地方”,作為接任陝西巡撫後的“首務”。

林則徐整頓訓練官兵,出臺獎勵政策,鼓勵各地官府積極緝捕“刀客”,對那些治理不力的州、縣,問責追究,撤銷有關官員的職務。通過林則徐的綜合整治,社會治安趨於穩定。

家風嚴謹

林則徐的父親為私塾教師,林則徐姊妹八人,家庭人口眾多,全家一日三餐常常難以為繼,林母經常瞞著丈夫,偷偷地幫助有錢人做些針線活,彌補生計。林則徐每天到私塾上學之前,都會先把母親姊妹的工藝品拿到店鋪寄賣,放學後,再到店鋪收錢交給母親。

貧苦的童年和嚴格的家教,使他日後升至高官時都保持勤儉的習慣和察民疾苦的作風。

他在書信中諄諄教誨兒子:“惟念產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並須知此等薄業,購置甚難,凡我子孫,當念韓文公‘辛勤有此,無迷厥初’之語,倘因破蕩敗業,即非我之子孫矣。”

用韓愈的話,教育兒子要辛勤節儉,不要迷惑心智,忘記了當初的貧窮和艱苦,而形成奢侈放蕩的不良風氣。

林則徐在50歲時手書“十無益”的格言,懸於家中,作為林家的家訓。

“十無益”,即“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佈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這既是林則徐自己的行為標準,也是他教育子孫的原則。他時常要求子孫們尊崇儒家“仁、義、禮、智、忠、信、孝、悌”的思想,修身養性,砥礪奮進。

他還寫過一幅有名的對聯告誡後代:“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林則徐一生不僅個人為官清廉,而且家教嚴謹,家風悠遠,這在封建士大夫中的確是難能可貴,實現了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思想境界。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0期,原標題為《林則徐的官德家風》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越戰期間喪心病狂的韓國軍隊:最愛抓小孩、折磨女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