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曹操是一步一步來的,群雄割據的時候,誰稱帝誰死。漢中之戰後,如果曹操能再堅持幾年估計就會稱帝,這個時候已經三分天下,局勢很穩定,不稱帝反而讓國內一些閒著沒事幹的又有野心的人,想要藉助漢天子來搞事情(比如董承這種)。稱帝之後,人心就不再思漢,少了一股勢力。曹操對於局勢的把控很到位,不到時候不能稱帝。

曹丕稱帝的時機就很對,他在劉備荊州失去後稱帝。這個時候劉備實力不強,要攻魏只能漢中出兵,但是漢中能動的兵不多。孫權得了荊州必定要分兵防守劉備,根本不可能進攻曹魏。如果劉備放棄復仇,直接和孫權言和,借道荊州,合力攻曹魏。戰略很正確,但是孫權肯定不會同意,他必須防著劉備。孫劉這兩家,只要曹魏不進攻,他們根本合作不起來。

曹操東漢末年最大忠臣了,不停加官進爵也有可能是考慮到下面人的前途,只有他不停地進,下面的人才能看到封侯將相的未來,位極人臣也沒有稱帝,再聯想一開始的反董卓救漢室,這說明有初心,不管是裝還是沒裝,他都沒稱帝,其他人基本都不帶裝的。曹操到最後也就只是差個皇帝的名號而已,其他的服飾用具禮儀都跟天子無異,無論怎麼洗都沒辦法擺脫篡漢的惡名了。一個夢想當漢徵西將軍的少年,用了大半輩子東征西討,最終還是走上了代漢的道路。

曹操沒有稱帝的條件,也沒有稱帝的必要,曹操領先各路諸侯的條件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只要天子在他手上,他就是皇權的捍衛者,其他人就是反賊,如果他稱帝了,那劉協在他手上就沒有任何意義。曹操的權利待遇已經和帝王同等了,可能人家曹操就對帝王的稱呼職位已經不感冒了,就是換個名稱而已,而且人家真帝王(雖說是架空的)都在自己家擺著,自己稱帝的話難免會有後人捏造評說。劉備稱帝也是迫不得已,因為曹丕稱帝,天下只有一個魏國,就會收攏天下的人心,劉備不稱帝就成了反賊。

曹操他作為漢末動亂時代的一個軍閥領導者,且不是以割據為目的,而是以一統為目的的領導者,他做的一切決定必須以整個集團利益出發。屠城固然殘暴,但是他每次屠城都是有目的性的,而非無差別屠殺。首先是城內百姓誓死抵抗,不肯投降,城破之後為了防止反覆背叛而屠城,夏侯淵徵東海屠城是為了能快速進軍,防止後方城池反叛,而不用留下大隊人馬駐守。同時在那個年代屠城是軍事行動中震懾其他諸侯的一種手段,可以更好的儲存自己手上的有生力量。不過說白了,曹操的性格肯定不會是一個仁君。但是自古能夠終結亂世破後而立的,絕不是一個恪守仁義的人可以做到的。我們可以詬病他的性格,卻不能抹黑他的功績。

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說孫權是要把他放火上烤。陳群勸他也被他懟回去了。那個時候曹操剛剛被關羽水淹七軍損失慘重,最後還是靠策反翻盤的。此時曹操正在等著劉備孫權窩裡鬥呢,要是稱帝反而會吸引仇恨打亂計劃。孫權也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才慫恿曹操稱帝的,曹操心裡明白得很。後來曹丕稱帝,劉備馬上被迫應付曹丕稱帝問題,後來蜀漢內部也出現了伐吳還是伐魏的意見分歧,前後拖了兩年。所以曹操覺得時機不成熟不宜稱帝,非常明智。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諸葛亮少年得志,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當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