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軍事范蠡運籌帷幄,夫差被困姑蘇山,歷史重蹈主角對換。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西破楚、北敗徐、齊、魯之後,才真正成為東南方向的春秋一霸。夫差這人,有點狂傲,這是歷史上的公知。他在取得以上勝利之後,就想著東南一隅,有點狹窄,於是想著涿鹿中原的想法,在這種膨脹思想的作祟之下,向西北方向擴張。

話說吳王夫差也知道,中原各國,地理位置縱橫交錯,勢力範圍犬牙不齊,冒失的入兵中原,必然會遭到阻燃,於是就想著跟晉回合,會盟地點定在黃池(也就是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南部區域)。晉也知道中原各方勢力不可小覷,北有燕、西有秦、西北還有義渠和婁煩。中部還有一堆小諸侯國,搞不好會惹眾怒。於是就拉當時氣勢正盛的吳,當時吳的版圖已經囊括了徐、齊、魯等小諸侯國。算是小霸王之一了。

為了這次會盟,為了逐鹿中原,擴充勢力,吳王夫差也是費了舉國之力了。他帶領全國精銳部隊約6萬人,浩浩蕩蕩的向黃池而去。當時場景是這樣描述的:"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黃池之會,達到了吳國北擴的目的,但是吳國後方的姑蘇,只有太子友和一些老弱病殘守衛,范蠡建議越王勾踐在夫差與晉歃血為盟之時,偷襲姑蘇,結果當然是預料之中,姑蘇城破,太子被俘。

這時夫差立馬回師,但是為時已晚,姑蘇城已經被越攻佔。當時越王勾踐也知道,要完全吞併吳國,是不太可能吳國主力還在,正好此時夫差也有求和之意,於是兩國罷兵言和。就這樣,兩個世仇國家,在歇息的那段時間,積極備戰,等待戰機。

都說歷史總是充滿天時地利人和,公元前478年,吳國大旱,國庫空虛,百姓黎民生活艱辛,民怨四起。但是越國還是相對比較順利,於是勾踐命范蠡為上將軍,出擊吳國。當時兵力是越5萬,吳6萬,相比之下,越還是多少有點吃虧,但是這時越國佔了天時、人和,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范蠡的排程運籌之下,越軍打敗吳國於笠澤(今江蘇吳江縣境內),史稱笠澤之戰。這一戰讓吳王夫差主力損失殆盡,退守姑蘇。越國圍而不打,圍困姑蘇城兩年之久。

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踐本想開戰,但范蠡勸阻道:“凡兵之勝,敵之失也。今不能再分敵之兵,猶可疑敵之心也。”范蠡採取的是聲東擊西的戰術,范蠡佯裝發兵攻楚,這時吳軍以為越王改變了戰略方向,主攻楚國,但是在不經意間,越國突襲姑蘇,發起了最後的總攻,將吳王夫差打敗並且圍困在姑蘇山,這一幕勾踐當年也經歷過,只不過主角是他,他被圍困會稽山,當時吳王求饒,現在輪到夫差求饒了。

在這個關鍵時候,越王還是表現出來優柔寡斷的一面。他不想殺夫差,畢竟當年吳王有恩於己,不然自己早滅國了。但是這是范蠡有勸勾踐“孰使人早朝而宴罷者?非吳乎?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夫十年謀之,一朝而棄之,其可乎?”“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勾踐派范蠡去處理這個事情,范蠡對夫差沒有心慈手軟,打到最後,夫差自裁而亡,自此,吳越之爭結束,越滅吳最後結局。

從歷史事實來看,越國打敗吳國,靠的並非勾踐的臥薪嚐膽,而是范蠡的運籌帷幄,指揮得當,要是按照越王勾踐的想法,第一次攻打姑蘇,有可能導致夫差回援,這樣越國必敗無疑,畢竟當時總體國力,吳略勝越!第二次攻姑蘇,不是圍而不攻,瓦解姑蘇,那也會使得自己損失慘重。但是范蠡這個人,油滑的很,他幫勾踐滅吳之後,功成身退,早早的逃往領國,躲過了文種之結局。蘇東坡也說:“春秋以來,用舍進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也。”可見范蠡之智商和情商都很高。

2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色字頭上一把刀:法子英勞榮枝、范蠡西施們,他們玩的都是仙人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