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從漢、魏以來,羌人、胡人、鮮卑人投降的一群人,大多數都是住在塞內,魏國嘉平中,鄧艾常常對司馬師說,最好分幷州境內的匈奴部落左部為二個國,把他們移動到雁門,羌人胡人與匈奴一起生活,慢慢的就融合在一起了,讓居民們投票表決,還沒開始行動,郭欽就開始進言了:戎人、狄人強壯而粗獷,從古到今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魏剛草建的時候,控制的居民不多,西北各部都是戎人在居住,內部涉及到京兆、魏郡、弘農,往往都是有的。

就算他們現在已經服從魏廷了,但百年之後,如果有風塵的警報,他們的朔騎兵就會從平陽、上黨出發,不到三天就會到達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等,這些地方都成了他們的戰場。

最好趁著已經平定吳國剩下的餘威,司馬師手下的文臣猛將人才濟濟,他們的勇略,把這些戎人逐漸的遷移到內郡,分別交雜各部與邊關,讓四夷出入有所防備,這是先王定下來的決策真是萬世長策啊!

結果司馬師不聽。

元康末年,關中復叛,已經平定以後,江統再次告誡朝廷,寫下徙戎論,但朝廷不聽也不用。

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

徙天下豪傑於鹹陽十二萬戶。

將各地富豪十二萬戶遷徙到鹹陽置於朝廷的監控下。

漢高祖到漢元帝時期有個制度叫做陵邑制度。

所謂陵邑制度,用簡單的話來說,皇帝就是在關中畫一個圈,然後說這個地方就是自己死後就埋在這裡,然後把天下主要是關東地區的豪族豪傑全部搬過來。

當然,秦始皇遷徙這些人並不是為了給自己守陵而是有其他的政治考量。

這些人在當地有影響力,相當於意見領袖。

說話有人聽,有威望,往往能夠組織起大量的人力。

在原有關東六國尚未覆滅的時候,這些人屬於關東六國政權的既得利益者,與關東六國政權共同一起控制地方,作為權力的觸手。

那個時代生產資料就是土地,而土地又要人耕種,就有了佃農。

因此大量佃農已付在其手下,隱匿數字不繳納賦稅。

他們有了收入又能能夠養私人武裝,甚至對抗當地官府勢力。

比如有個材料說三國時期人口凋敝,統計出來魏蜀吳人口居然才幾百萬。

其實這是明面上的,真正數量的人口被世家大族隱匿了。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不過是形式上政權的統一,但是實際上的控制並沒有統一。

因為秦朝的觸角並沒有下達到最基層,並沒有完成控制。

而真正影響秦國控制的就是這些地方豪傑。

因此,秦國遷徙這些人進入關中,相應的原來地方就會出現真空,秦國就可以立即扶持秦親勢力填補原有的權力結構,完成自己對基層的控制。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被任命為某個單位一把手,但是下面這些部門老大,都不是你的人,那麼你能說你能說你完全掌握局面嗎?

所以,必須要換上你的人,就算不換也要獲得這些人的“效忠”。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尹嘉銓請諡著書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