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作為第一個大一統多民族封建國家,在史冊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筆墨,而作為秦朝的締造者秦始皇,他廢分封、置郡縣,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並開創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文明,因此秦始皇給後世留下了“千古一帝”的美譽。然而修建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卻給秦始皇帶來譭譽參半的歷史評價,有人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保障百姓安居樂業,因此,長城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有人認為修長城反映了秦始皇的暴政,那一塊塊浸有民夫血汗的城磚,就是秦始皇蹂躪百姓的一個歷史印記。民間傳說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反映了人們對秦王朝暴政的痛恨,而據史書記載,這個給後世帶來巨大影響的萬里長城,它修建的起因居然是源於一句讖言,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秦始皇為什麼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來修建萬里長城呢?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非常焦急的等待一個人,這個人是位方士,叫盧生,這天本應是盧生來進獻長生不老藥的日子。等了很長時間,盧生終於來了,卻並未攜帶什麼仙丹妙藥,只是帶來了一本寫著符讖、預言的書。秦始皇非常不悅,正要發作,盧生趕忙說道:“雖然這次沒有尋到長生不老藥,但意外尋得此書,書中所載令人驚駭。”秦始皇翻開圖書一看,上面寫著:“亡秦者胡也。”這句話提供了兩個資訊,一是秦朝要滅亡,二是滅亡秦朝的是胡,但是“胡”是什麼意思並沒有說。秦始皇看到這句話後非常震驚,他思慮後斷定“胡”指的是胡人(他萬萬沒想到是指的胡亥),也就是當時的匈奴。於是秦始皇立即派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修築長城。
那麼秦始皇真的會因為一句讖言而修建萬里長城嗎?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確實是因為“亡秦者胡也”這句讖言,秦始皇就決定修建萬里長城。但是竊以為“亡秦者胡也”只是導火索,當時匈奴對秦朝的巨大威脅才是秦始皇決定派蒙恬派兵駐守北境,修建長城的根本原因。
戰國時期,秦、燕、趙三國都和匈奴接壤,在秦始皇攻滅六國的過程中,燕國和趙國自身難保,無暇顧及防備匈奴,而秦國一門心思殲滅六國,也顧不得防備匈奴。所以當秦統一六國的時候,匈奴趁中原混戰之際,揮師南下,佔據河套、陰山等地,對秦王朝虎視眈眈。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蒙恬用時四年修築完成萬里長城,時間之快令人咋舌,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秦、趙、燕三國因為與匈奴接壤,所以三國都修建了長城,蒙恬將秦、趙、燕三國修築的舊長城連線起來,從甘肅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餘里,從此開始稱之為“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