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雖沾巾覆形,不及貴門犬”。這句話非常直白的體現了古代社會貧富差距的無奈與淒涼,然而到現在,貧富差距依然存在,只是現下國家對於貧困戶的扶持比古代來得有效而直接。

反看古時候,窮人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扶持,溫飽線上的掙扎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農民起義,難道古代封建統治者們都沒有意識到,貧富差距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和動盪嗎?他們有沒有采取過什麼辦法來縮小這中間的差距呢?

圖片:窮人在溫飽線上掙扎劇照

一、貧富差距的根源

孔子曾說過:“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很顯然,古代社會這些偉大的社會學家們已經發現了貧富差距,以及由於差距不斷加大而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因素。

孔子所說的“不均”,在當時的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可以說在中國整個古代歷史上,貧富差距最大的根源就在於土地分配不均,當時有多少農民起義能夠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最大原因就是發起者打著的“均貧富”、“均田免糧”的口號,讓貧窮群體擁有土地,成為土地的擁有者,這是大部分農民最大的心願。

而經歷了農民起義之後,許多朝代也敲響了警鐘,推出了不少措施,用來抑制貧富差距導致的社會動盪問題。

圖片:農民起義劇照

二、貧富差距的出現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極其渺小,群居才能保證生命的安全和延續,為了獲得食物,當時的人們是以大鍋飯的形式聚集到了一起,共同耕作,共同分享勞動果實。

在這樣的分配機制下,自然不會產生什麼內部矛盾,然而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研製提升,生產力開始出現了水平差異,有些人透過更辛勤的勞作獲得了更多的糧食,換取更多的財富,並用這些財富將土地變成了自己的。

圖片:勤勞的人獲得更多的糧食劇照

三、井田制瓦解帶來的深思

周統一天下,最有名的就是井田制,所有的土地都歸周王所有,分配全部拿捏在周天子手中,對於各諸侯,周朝依據其重要程度劃分出不同區域不同面積的土地,各諸侯再將土地劃分成若干部分,除了自己掌控的那部分,其他就分給自己的手底下人,這樣層層劃分,完成了土地的掌控分佈以及階級的建立。

在這個過程中,諸侯們發現了一個利益點:這些由周天子劃分下來的土地,雖然面積不錯,但是都需要向周天子繳納貢稅,自己所得尚少,而這些土地又都記錄在冊,世世代代都跑不了,可是如果是自己開墾的荒地則不一樣了,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收取的一粒米一顆粟都和朝廷無關。

在利益驅使下,周朝各諸侯都讓自己的奴隸加班加點開墾更多的荒地,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自己成為了利益最大者,實力遠強大於周王朝,井田制已沒有了存在意義。

在戰國,井田制的消亡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土地已經不全部屬於周朝管控了,變成了可以自由交易的一種產業,這給廣大農民帶來了福音,但同時也加速了貧富差距的腳步。

有積蓄的農民可以透過買賣田地獲得更多的利益,沒有積蓄的農民只能看著日漸上漲的地價望洋興嘆,一步步陷入地主的牢籠,成為貧富差距的犧牲者。

圖片:諸侯指揮奴隸們開墾更多的荒地劇照

四、春秋時期的調均措施

在禮樂尚未崩壞的時候,各諸侯國的章程規矩還是比較人性化的,對於貧富差距也有一定的認識,同時還有提出“調均”的政策。

按照這個時期上層人民的想法,他們覺得貧富差距就是分配不均導致的,既然我們這些士大夫都有俸祿,就不能有小農思想,要清廉,少去分收成,這樣才能將更多的利潤分給在耕種的農民們,於是,就有了一個很出名的故事。

魯國國相公儀休的座右銘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說如果士大夫們天天和百姓想如何搞副業,做兼職,這是在和百姓分蛋糕,壓縮百姓的利益,因此,所有當官的人都應當兩袖清風,拿點俸祿就好。

可是偏偏公儀休的妻子太賢惠了,覺得家裡經濟緊張,就種了點青菜瓜果貼補家用,結果被公儀休全部扯乾淨了,還訓斥妻子不要想著薅百姓的羊毛。公儀休的妻子眼見著種菜不行就改織布,想想自己身上穿的能搞定,也能省下不少錢,沒想到公儀休憤怒不已,直接將這個妻子給休了。

公儀休的這個做法,是當時春秋時期上層社會對於社會分配不均,導致的貧富差距所進行的改革,然而,這個改革並沒有深入到根本,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貧富差距最重要的原因不是餅不夠分,而是餅不夠大,該如何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顯然,春秋時期的社會學家還無法突破階級限制對這個問題進行改進。

因此,公儀休的故事,只能說明在春秋時期當局者意識到了貧富差距問題,也想進行改進,然而卻無法突破。

圖片:公儀休休妻劇照

唐朝時期,地主豪紳土地兼併問題嚴重,這也是由於賦稅過重引起的,導致一些小佃農最後為了償還賦稅,只能將土地賤賣或者抵押給地主,過上流離失所的生活,加速貧富差距。

針對這個問題,唐朝給出了嚴厲的懲罰制度,一旦發現兼併現象,必定要求地主將土地歸還給原來的所有者,並且面臨相應的懲罰。

但是,唐朝的這個措施並沒有堅持下來,由於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最後不得不在階級矛盾中妥協,終究沒有實現縮小貧富差距。

圖片:土地被兼併劇照

六、宋朝建立“社倉”

宋朝並沒有將唐朝“抑強扶弱”的宗旨丟棄,在意識到貧富差距之大會動搖社稷根本之後,宋朝繼續沿用了唐朝的“抑強扶弱”,但同樣由於無法傷害到貴族利益,抑強這一步走得極為艱難,沒有取得任何成效。

在扶弱上,朱熹提出了“社倉”的理念,社倉,就是專款專用,專門用來扶持貧窮人家的,而且要在每個郡縣都建立一個社倉,裡面必須保證儲蓄一定量的糧食、生活必需品,當該地方的百姓遇到天災,生活無以為繼,可以開倉發放糧食物資,記錄在冊,等到次年有了收成再進行返還。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最後社倉也並沒有成形,但是透過這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人們還是很重視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但是由於制度、歷史原因,一直無法得到緩解,成為了各種起義的觸發點。

2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揭秘真正的玄武門之變,李唐之不破詛咒,到底對後世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