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大勢所趨,《大秦賦》用了最後很短的部分來表現這一場華夏大地的劇變,儘管所佔篇幅很短,但每滅一國,心中依然會激動不已。
六國之中最先滅亡的是韓國,他也算是滅的很自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如果秦要滅六國,第一個滅的肯定是他。
韓國地方小,國力弱,又是三晉這地,秦國東進,第一站就是這裡,加上好不容易出了個大才之人韓非,韓王也不知道重用,結果只能入秦,最後慘死。
這樣的韓國,這樣的韓王,滅了也實在沒什麼值得同情的地方,但韓王這個人也算是命好,他和他的韓國,因為是第一個被滅的。
在處理他們方面,嬴政還算是比較寬容的,不像齊國君主,最後居然被餓死,韓王最後是死在了秦王給他指定的地方,而且韓國的王公貴族也都沒有被清洗。
(01)最古老的地名韓王投降後,秦王嬴政在大殿召見了他,對他說了一番大道理,概括起來的意思就是,你既然已經投降了,我大秦也不會虧待你的。
對於秦國的統一之路來說,韓國的故事就到此為止了,但對於現實中的韓王來說,生活還有繼續,苟且偷生的活著那也是活著,人對活著的渴望,有時候會大於一切尊嚴和榮耀。
歷史從來沒有中斷,區別就在於,歷史被記錄下了多少,韓王的下落,史記裡並沒有寫,幸虧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了大量秦簡,這批寶貴的睡虎地秦簡,成了研究齊國曆史非常重要的資料,而韓王最後的下場,很巧合的跟秦國的另一個大人物聯絡在了一起。
如果沒有這批秦簡,可能這個有趣的歷史我們就不知道了,秦簡裡有這樣一段記載:
二十年,韓王居()山,二十一年,韓王死,昌平君居其處,有死(士)屬。
括號裡是缺失的字,這段話有趣的地方在於,秦王政二十一年,韓王死了,韓萬死了之後,嬴政又把昌平君安置到這個地方。
據考證,這個地方就是郢陳,他是楚國的舊都,就這樣韓王這個最早的亡國之君,莫名其妙的就和昌平君這個末代楚王有了聯絡,一個是人生的最後一戰。
一個是另一種人生的第一站,昌平君原本是秦國丞相,正是在這個地方,昌平君反秦,投入了楚國的懷抱,具體的故事可以看昭烈君之前寫的文章。
也就是說,韓王居住的地方從原來的都城,搬到了楚國的舊都,整體來說,對韓王還算是尊重的,個人對於歷史的確就像流星劃過。
韓王也許沒人記得他叫什麼了,但是韓王的都城新城,卻成了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地名之一,原本是鄭國的都城,後來鄭國被韓國滅了,韓國後來也把都城遷到這裡,改名叫新鄭。
於是這個地方,穿越兩千多年,名字一直沒有變過,就叫新鄭,而韓國韓王,早就隨風飄散,偶有被人提及,也不過是發幾聲感慨而已。
(02)張良混的很不錯很多人看《大秦賦》有個很不理解的地方,那就是那些投降的君主,需要赤裸上身,一副卑躬屈膝的樣子,感覺很屈辱,幹嘛不直接為國捐軀算了,也省的遭這份罪。
因為你的東周君,你是韓王,你是魏王,你是齊王,你的身後站著無數的大臣,王公貴族和黎明百姓,你如果不投降,他們的下場就會很慘。
死,很多時候是一種逃避,作為一國的國君,你有你的使命,你一抹脖子死了,剩下的可能就是無盡的殺戮和苦難。
當然這裡面肯定有貪生怕死的成分,但是作為一個王,你的命早就不是你自己的了,做什麼是都不能像一個普通人那樣去考慮。
那麼韓王投降後,其他人過的怎麼樣呢,從後來的一些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嬴政對於投降後的韓國貴族和大臣,還都是非常寬容的,這方面張良最有發言權了。
張良我們都知道他是漢初三傑,他是妥妥的韓國貴胄,爺爺是三朝丞相,父親是兩朝丞相,他們家按照現在的說法,完全就是韓國的第一權臣呀。
這樣的身份,如果清算的話,張良絕對是逃不掉的,但是秦滅六國之後,張良的物質生活還是不錯的。
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60公斤),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
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
從張良的活動軌跡來看,他在韓國滅亡之後,一直想要殺秦始皇報仇,而且自己本身很有錢,能夠招募來刺客並製造工具。
但很遺憾只是擊中了副車,但秦始皇的反應亮了: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秦始皇的憤怒,這說明了兩點,第一是這次行刺危險性比較大,要不是有隨即因素,可能秦始皇就掛了。
第二此時的秦朝,已經沒有了滅韓時候的寬容與大度,已經是一個嚴刑峻法的國家了,為了一次行刺事件,全國搜查,足見秦朝的法令嚴苛和殘酷。
如果當初滅韓的時候,就嚴控張良這種明顯的貴胄,也許就沒有後來的事情,正是秦王的寬容,讓韓國滅了之後,那些貴胄大臣們過得還不錯。
這裡的不錯,也就只能是生活上的了,要是你心裡一直有復仇,想要殺秦始皇的念頭,那你一定過的很痛苦,因為想殺秦始皇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你可能根本就排不上對,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03)韓國趣話韓國滅了,但新鄭卻一直流了下來,韓王消失了,但關於韓國的故事,卻一直流傳著,張良的事情就不說了。
因為張良不姓韓,很多人第一眼很難把張良和韓國聯絡起來,韓國有趣的故事,除了新鄭之外,最常被人說的就是趙氏孤兒了。
只要趙氏孤兒這個故事流傳一天,韓國先祖的名字就會一直在,如果沒有韓氏家族的保護,歷史上可能就沒有趙國,這個最後和秦國死磕的國家了。
我們都知道韓趙魏三家分晉,他們幾個家原本都是晉國的家臣,而且當時是六大家族,這裡面就韓氏最弱,是個無關緊要的人物,直到發生了著名的趙氏孤兒事件。
當時權臣司寇屠岸賈借晉靈公遇害而嫁禍趙盾,準備一舉徹底剪滅趙氏家族,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危機時刻韓厥發揮了重要作用。
韓厥先是主持公道,先力主趙盾無罪,後又保護了“趙氏孤兒”趙武,再後又力保趙氏後裔趙武重新得封,成為天下聞名的忠義之臣,趙氏的危機有兩層,第一層是保住血脈,第二層是重新得封,這兩部關鍵之路,都有韓厥仗義執言鼎力相助,在晉國贏得了大名。
後來趙氏復出得勢,屠岸氏滅亡,韓厥擢升晉國六卿之一,並與趙氏結成了堅實的政治同盟,韓氏地位一舉奠定,遂成晉國六大部族之一。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春秋戰國時代的故事很多,能經常被人提起的並不多,大國們各有特色,似乎只有韓國默默無聞。
空頂著戰國七雄的帽子,但國力有限,經常被欺負,生存空間一再被壓縮,這樣的國家留下來的記錄,實在是少之又少。
但就因為一個趙氏孤兒的故事,讓韓厥的故事可以一直流傳,多少比韓國地盤大實力強的國家,多少事多少人都不再別提起,但趙氏孤兒還動不動被人搬上大熒幕,韓厥也是歷代說起來忠義千秋的故事,總是會說到他。
這就是歷史的獨特魅力,他並不是以成敗,更不是以實力,來決定誰的事情能被人記住,歷史從未斷絕,只不過有些事被忘記了而已,而那些能被提起的事情,一定有趣的,精彩的,高尚的或者卑賤的,跟成敗跟實力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