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首先,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就不斷削弱宗室的力量,扶持新生的軍功貴族。而這也是秦能統一六國最大的原因,到秦二世即位後對宗室繼續實行高壓政策。項羽攻入咸陽後又再次清理了一遍。可以說,在秦滅亡後,宗室力量已經微不足道了。
其次,項羽在攻入咸陽後大肆劫掠,而劉邦進入關中留下的卻是約法三章。所以秦人對項羽的恨意是很大的,所以都願意幫著劉邦打項羽。第三,劉邦建立漢朝後定都長安,就是在原秦都城處,這樣天天在眼皮底下看著怎麼復國,兩漢滅亡後都已經400年過去了,還有誰記得前朝舊事?
說起來,這也是廣納賢才的副作用。秦昭襄王之後的幾任秦王奉行所謂“唯才是舉”,說白了就是讓老秦人孟西白三族、嬴姓宗族和天下頂尖的人才競爭,顯然是爭不過的,所以秦國朝堂根本看不見老秦人。李斯和趙高就把皇位給定了,嬴姓族人根本插不上手,外來人本就是為了官位利益而來,沒有家國情懷,咸陽一破,樹倒猢猻散。
嬴姓老秦人被項羽殺的十之七八,六國更不可能幫秦復國,內沒有領頭的,外沒有幫手,上哪復國去?李斯說秦無忠臣,是有道理的。當然,秦國也復國了,三秦不是秦國嗎?很多人都說項羽不懂政治,但項羽在分封上做得是很有策略的。把劉邦分到蜀地,用三秦來守住劉邦,也沒有讓老秦地分封一個國家,防止長期以往重走戰國之路,被秦國殺出來。
關中地區除了被項羽打進來燒殺了一波,在戰國末期基本上沒受到什麼戰爭的破壞。劉邦和項羽打,其實就是拿著蜀地和老關中的資源再和項羽爭天下。漢朝拿著老秦國的資源,複製著老秦國的制度,你說秦國有沒有復國?只不過,這個秦國姓劉不姓嬴而已。
要不是胡亥和趙高瞎搞,失了民心,加上章邯陣前倒戈,只要穩住老秦國的基本盤,哪怕是項羽加韓信聯手都很難推翻秦朝。秦朝和漢朝對六國之地的統治區別在於:秦朝熱水燙青蛙,青蛙燙傷蹦出來了,導致的是六國仇恨秦朝,還推翻了秦朝;漢朝溫水煮青蛙,青蛙最終被煮熟,結果是六國被漢朝統一三百多年。
這裡面體現的是封建大一統王朝的統治水平。秦朝過於剛且堅持剛,讓六國從有名有實到無名無實,最後適得其反;漢朝從開國的劉邦到歷代君主,奉行剛柔並濟,實行權力共享,讓六國從無名無實到有名有實到有名無實。綜上,持久的過於剛導致了六國恨秦,剛柔並濟成就了六國順漢。漢就是秦。劉邦就是秦始皇。秦人效忠的不是秦國,而是軍功制度。劉邦正是憑藉恢復軍功制度,重新動員關中、漢中、巴蜀的老秦國根基,重新出關,重新橫掃六國,重新統一天下。秦始皇天下統一後,軍功制度廢止,晉升道路封閉階級固化,鬼才給你效忠。
恢復軍功制度,你是鬼我也給你效忠。因為利益,驪山囚徒一夜之間爆發驚人戰鬥力。山東六國造反,是因為六國上層無法參與社會治理失去人間權力,下層勞役繁重法律嚴苛老百姓無以為生,活不下去。他們反的是壓迫自己的體制,只不過錯誤的認為體制就是秦,是祖龍。因而認為推翻秦國統治,就能回到以前的自由生活。但實際上,如此高效的動員制度一旦建立,任何統治者都無法捨棄。所謂復國,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己。秦從秦始皇開始統一戰爭到滅亡也就二十餘年。
而漢從漢太祖稱帝起的二次統一戰爭(剪除異姓王)到七國之亂結束有五十年,如果算到漢武帝能真正集中國力開始打擊匈奴的馬邑之戰和龍城大捷則有七十年左右。也就是說,在經歷楚漢爭霸、國家林立的惡果再次展現的情況下,漢花了兩三倍於秦的時間才大體實現全國性的專制。其實這是歷史的一個規律,統一的節奏太快了,必然導致社會階層的矛盾激化,最後王朝危機一到過大就會爆發戰爭最後瓦解。你看看隋朝就知道,後面的統治者照抄前者的制度。如果秦不改變吏製法度就只有在北反抗起義中滅亡,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
別的不講,軍功爵制就是大問題。秦國本身得以強大統一因為這給了下層向上的機會,但大前提是秦不能停下擴張,本質上是一種法西斯式的平衡。而隨著秦統一擴張停止,內部矛盾的積壓爆發不可避免。六國遺貴不可能盡除,他們也不可能成為推翻秦的主力,只是在反秦浪潮中他們的身份更易打旗號。秦滅六國本身就是對諸侯的重大打擊,諸侯殘餘勢力又在滅秦的爭鬥中消耗殆盡,漢朝做的不過是移風易俗。
老百姓是不在乎誰當皇帝的,所以非劉姓不封王、誅除異己都沒有造成社會動盪。六國復國是地方豪強的自發推動,不是王室復辟,能復辟是因為秦末中樞混亂無力維持對地方統治,地方自發獨立了,你可以參照漢高和項梁在本地起兵情況。戰國不是實行仁政的時代,惠不及下民,哪裡得什麼民心,漢高約法三章後就已收秦地民心,可見秦朝後期糜爛。
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其實嚴格的說不是完整的六國,比如本來能和秦國五五開的趙國是在昭襄王時代被白起打敗從此一蹶不振。秦始皇只是借勢而為,當有一個國家被滅後,此消彼長,其餘國家也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滅亡,這就是勢。當然要細說的話,原因就多了,國家地理位置、其餘國家在嬴政時代也確實沒啥明君賢臣這些都是使得秦始皇十年統一的客觀原因。
參考資料:
《史記》《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