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本期導讀

“楚河漢界”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了,那麼這個典故背後的歷史真相是怎麼回事兒呢?當是時也,劉邦的大軍把楚軍大將鍾離昧團團圍困在重鎮滎陽,然後項羽率領楚軍前去救援,雖然最後項羽勉強打退了漢軍,但是西楚方面大勢已去成為定局了!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和項羽議和談判,雙方以鴻溝為界,兩分天下,鴻溝以西歸漢王劉邦,鴻溝以東則歸西楚霸王項羽,兩軍不得越界展開軍事行動,這也就是“楚河漢界”的出處!同時,項羽還釋放了被拘押在楚營多年的劉邦家人,不過項羽退兵之後,劉邦卻撕毀盟約追殺項羽,最終將項羽逼得烏江自刎,關於這段歷史,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上做了非常詳細且精彩的記載!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上來看,司馬公向大家傳達了兩個中心思想,其一,主動求和的是劉邦,而且是先後兩次派出說客向項羽議和,要不是候公的口若懸河,這一紙和約恐怕就搞不定了;其二,項羽是很有契約精神的,雙方以鴻溝為界簽訂和議之後,項羽就率軍撤退了,可是劉邦卻在張良、陳平等謀士的勸說下對項羽發動突然襲擊,並最終把項羽打垮!

可是,每次讀到這兒又總是感覺到有一絲不對勁兒,我總覺得這個鴻溝之約的幕後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歷史史實,因為好多地方都對不上號!

一、鴻溝之約其實是無法履約的一紙空文

鴻溝之約簽訂於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四年)9月份左右,當時的楚漢形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楚漢的實力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勢均力敵,鴻溝以西的確是劉邦的勢力範圍,但是鴻溝以東的地方早已是一片亂戰,漢軍基本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對西楚完成了戰略包圍,項羽是敗象已露!

項羽的西面自不必說,項羽的西面就是劉邦率領的漢軍主力,虎視眈眈,隨時都可以給項羽致命的一擊。

項羽的北面則是“兵仙”韓信、曹參、灌嬰的部隊,這些人都是極能打的,項羽的西楚都城是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一帶,韓信等人的大軍已經逼近到離彭城不到二百里的地方了,幾天就可以兵臨彭城。

項羽的南邊就更熱鬧了,“游擊戰大師”彭越已經把西楚的西南方向給蠶食的差不多了,彭越的主力部隊離彭城最近的只有一百來裡地,而彭越的南邊還有英布和劉賈攻打西楚,連西楚的南方最高軍政長官、大司馬周殷都被漢軍方面給策反投降了,可見項羽當時完全被劉邦給包圍了!

這個時候說什麼“楚河漢界”,其實並沒有實際的意義,且不說劉邦會不會遵守協議,即便他同意,那韓信、彭越、英布也不會同意啊!因為這樣一來,不是把自己的封地歸到項羽的地盤了嗎?那麼,這個沒有實際意義的協議,劉邦和項羽為什麼要簽訂呢?

二、為什麼處於強勢的劉邦向處於弱勢的項羽求和?

當時的情況是,劉邦實力強大,雖然被項羽擊敗,但是依然是兵強馬壯、糧草充沛。而項羽方面呢,雖然守住了滎陽,打退了漢軍,但早已師老兵疲、糧草匱乏!在這種情況下,以正常的思維來想,求和的應該是項羽而不是劉邦啊!

可偏偏就是處於強勢的劉邦主動向處於弱勢的項羽表達了議和的想法,項羽第一次沒同意,第二次同意了!其實,這次和議似乎對劉邦沒啥好處,因為漢軍正四面八方的圍攻西楚,項羽被滅是遲早的事兒了,唯一的顧慮就是劉邦的家人在項羽手上!

如果大膽的猜想一下,實際情況極有可能是這樣的,楚漢雙方對這個鴻溝之約是心知肚明的,沒人真想遵守這個協議!劉邦之所以主動議和,是想把家人救出來,因為他知道項羽這個時候敗局已定,畢竟不是以前勝負未分的時候,現在沒必要搭上自己至親的性命了。

而項羽同意議和,則是想趁此機會率軍逃回根據地罷了,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這一點從項羽的撤退路線上很能說明問題!

三、項羽的撤退方向大有問題

項羽的撤退路線是怎麼安排的,如果按照常理來說,鴻溝之約已經簽訂了,項羽肯定要率軍退回都城彭城吧?彭城在滎陽的東邊,項羽按理說應該往東走,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項羽從滎陽撤退之後,頭也不回,奔著南邊兒就開始跑!

項羽的撤退路線是從滎陽跑到陽夏(今河南太康),陽夏到項縣(今河南沈丘),項縣到垓下(今安徽靈璧),垓下到烏江(今安徽和縣),他是耍了個心眼的,故意不去彭城,可惜劉邦壓根兒沒上當,他有底氣放走項羽就有底氣追上項羽!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劉邦、韓信、彭越、灌嬰、英布、劉賈這幾路人馬一直對項羽進行圍追堵截,直到把項羽逼到烏江自刎才算罷手!

18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砍死人腳,奪活人妻。齊懿公真奇葩,將兩個不共戴天之人留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