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都知道,打仗不光要有人,還要有糧食,兵法有云,兵未至,而糧草已先行一步。可見糧食的重要性,畢竟不能讓攘攘的將士餓著肚子衝鋒陷陣。一場戰爭的成敗,在古時候,糧食能否供應,是否充足,就成為兩軍對壘,持久戰的一個要素,若是掠奪了敵方的糧草,那麼戰爭的結果也顯而易見。 那麼古人的糧草究竟是吃什麼呢?現今將士們有飽腹的壓縮餅乾,有泡麵,已然是條件好了不止一個度,古人飢寒交迫,保暖尚且不能自足,吃食又該如何?

幾乎每朝每代,帝王都會打仗,為的是開拓疆域,後世留名。在戰亂之下,不知埋葬了多少英雄的枯骨。其實每個時期,軍隊所吃的軍糧也各不相同。在原始社會,當時沒有先進的器具,所以大家都靠打獵為生,或者是吃自然生長的野菜,這些是原始社會的糧食。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五穀糧食農民們習得種植之法,以此作為主糧,而軍隊的軍糧則以小米為主,因為打仗不是一兩天就結束的,它是長期而沒有確切的時間,所以就要求食物要耐受,能儲存較長的時間,而小米因為比其他穀物易存,就被當做軍糧了,行軍之時,他們往往是就著野菜,吃小米粥,軍旅艱苦,有一餐可以果腹已經是莫大的幸運。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軍隊都用小米作為軍糧。直到唐宋時期,小麥開始被推廣種植,人們發現小麥可以磨成麵粉,做成燒餅等等,既方便攜帶還可以充飢,慢慢的戰場上的軍糧也就變得豐富起來了,士兵可以吃到麵粉製成的饅頭,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夾點肉裡面。 而到明清時期,軍糧更加多樣化。他們將小麥和大麥還有青稞等穀物在行軍之前磨成粉末,再倒入鍋中炒熟,等到飢餓的時候,就用水沖泡,這樣就可以直接食用,很是方便。不過遊牧民族並不是,他們是靠打獵來獲得食物的,所以對於肉類是手到擒來,他們往往會在自己的營地裡殺掉足夠的牛羊肉,再風乾醃製,以便打仗的時候食用,不管怎麼說,肉總歸是比硬邦邦的麵餅好吃多了,而且飽腹感也更強。

古代最重要的就是鹽,不管是誰,每日生活都要吃鹽。行軍過程,沒有可口的食物暫且不提,但是鹽巴總是需要的。於是古人就找到了一種方法,他們將醋和鹽混合在一起,將一塊很大的布放進去醃製,這樣的話,布匹就染上了醋的酸味和鹽的鹹味。不可能揹著一大推的鹽和調料,於是就帶上這塊有味道的布去戰場。

一旦要煮飯,伙伕就剪一塊布扔進鍋裡,這樣做出來的食物就有滋味,士兵才會有胃口吃下去,否則味如嚼蠟,哪裡有力氣去衝鋒陷陣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醋布的出現,真真的是解決了士兵們吃食味道很淡的良策啊。

2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難以收回的俄國命脈,武力收回不現實,經濟融合可行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