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蔣翊武、張振武、孫武三人直接參與了起義,而且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他們三人的名字中均有一個“武”字,人稱“首義三武”。

辛亥革命前,這三人擁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三人奔走呼告、策劃起義,但是在革命前後由於權利分配卻產生了矛盾,尤其是以蔣翊武與孫武之間的矛盾最甚,互相攻擊,互相傾軋,最後分道揚鑣,到最後三武兩身死,僅一人善終。

“二武”之間的矛盾

矛盾一:文學社與共進會的權力分配

辛亥革命前,武漢和湖北地區存在的兩個主要革命團體分別是文學社和共進會,文學社的代表人物就是蔣翊武,而共進會的代表人物就是孫武。這兩個革命團體,雖然政治目標一致,但也一直存在著門戶之見。眼看革命時機成熟,為了組建統一戰線,兩個團體聯合刻不容緩。最先提出合併建議的是共進會,文學社的蔣翊武說“他們那些留過洋的穿長衫的不好招惹,特別是孫武,領袖慾特強。”這也從側面反應早在革命前二人就有矛盾。

兩人第一次談判時就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蔣認為部隊軍官參加文學社的多,理應文學社佔主導和領導地位,而孫武認為共進會在南方分佈廣泛,而且直接聽命於日本總部,理應共進會據領導地位。

直到舉行了第二次會談才基本達成一致:蔣翊武為軍事總指揮,專管軍事;孫武為軍務部長,專管軍事行政,軍政大權由孫蔣二人分擔。

不過相對來講孫武的私心更重,孫武任軍務部長後,大量委以共進會幹部擔任高階軍官。蔣翊武名義上是軍務部副部長,卻無實權,文學社的成員多遭到排擠。

矛盾二:與黎元洪關係處理上

這個矛盾其實就是第一個矛盾的延伸。孫武在主持軍務部期間專橫驕妄更盛,很多革命同志從支援變成失望,漸漸地孫武處於極度孤立的狀態。

怎麼辦呢?孫武乾脆站黎元洪一邊,擁黎自重。而以蔣翊武為首的文學社成員對這種擁立舊軍官的行為是極力反對的。

孫武與黎元洪聯合後,狂妄驕橫,處處打擊革命黨,妄圖分裂革命。他的行為,不僅引起其他革命黨人的反對,甚至於他自己的共進會里面有很多人也非常不滿。

1912年2月27日晚,共進會會員黃申薌牽並聯合了文學社成員,舉行了“群英會”“倒孫”運動。成員戴“群英會”徽章,喊“打倒孫武”和“打倒軍務部長”的口號,氣勢洶洶上街遊行,並四處鳴槍。

孫武得到訊息後躲了起來,才倖免以難。此事件後,孫武被迫辭職,不過辭職後的孫武並沒有閒著,轉而做了袁世凱政府的高等顧問,變相出賣了革命。

“三武”的結局

張振武:1912年8月,在北京被黎元洪處死。

蔣翊武:參與了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在桂林被逮捕殺害,年僅28歲。

孫武:投靠袁世凱,袁世凱死後,孫武隱居,於1939年病逝,得以善終。

如果以對革命的忠誠和個人品德來排序的話,蔣翊武第一,張振武第二,孫武最不堪。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識時務者為俊傑——漢高祖劉邦的漢代流行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