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部《大秦賦》,雖然口碑兩極分化,但由於劇中核心人物是中國古代政治界的頭號大咖:嬴政/秦始皇,反映的又是他一統天下的過程,因此現在圍繞劇情產生了各種奇怪論調。

不斷強化凝聚力,這是先秦歷史發展的既定方向;周王朝的分封制,是對夏商兩代的改進;而秦統一天下,則是分封制自然崩潰的必然結果。歷史選擇了秦國,秦朝順應了歷史,僅此而已

試想一下,當初周王朝建立的有實名可考的封國100多個,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約兩成左右;為什麼沒人指責這個過程,卻紛紛痛斥把這個數字變成1的嬴政?戰國,本就是群雄逐鹿、你死我活的兼併過程,失敗者佔據輿論優勢、成功者反而被扣帽子,這莫非是對勝利者的嫉妒?

無知者無畏,但凡真的瞭解秦朝之前的歷史,我們就不敢帶著主觀臆想、去指責那個為中國歷史做出巨大貢獻的千古一帝。

周王朝的分封制,是對商代鬆散聯盟制的強化

我們首先搞明白一個概念:任何時期的統治者,都不會比我們這些網友傻,採取什麼樣的治理模式,不是被道德所左右,而是在時代認知的侷限、生產力的束縛下,遵循了有利、可行的原則。而獲取、維持統治的最核心武器只有兩個字:力量。

在夏商兩代,政權的組織其實是部落聯盟的形勢。商朝的600年間,以它的都邑為核心(多次遷徙,後期為“殷墟”),統領著周邊的附屬部落。這些部落首領,要麼是在商王朝的武力打擊下被迫歸順,要麼懼於威懾主動成了“諸侯”;此外,還有一些被商王主動分封的親戚、功臣。

而周王朝的前身“周人”,其實就是起源於涇水、渭水流域的一個部族,他們在商文化的影響下逐漸開化、發展,最終茁壯成長後卻“反噬”了商朝。而商紂王之所以失敗,所謂的殘暴並不是主因,征伐東夷對國力造成了巨大損害,這才讓周人抓住了機會。

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戰後,對於如何有效統治天下,周武王當然要吸取商朝的教訓。但在當時的生產力、交通條件下,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顯然是不現實的,否則商紂王也不至於讓周人得到野蠻生長的機會。周王室的辦法是騰籠換鳥、用自己人取代舊諸侯。

最初,周武王讓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字祿父)繼續統治殷墟一帶,並讓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監管;不過在武王去世、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姬旦)輔政時期,這裡發生了大規模叛亂,周公歷時三年才得以平定。

其後,周公把叛亂地區一分為三:殷墟封給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國號為“衛”;商丘一帶封給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宋氏、名啟),國號“宋”;叛亂的諸侯奄國封給周公的兒子伯禽,國號“魯”。

此外,在魯地東北又設立了“齊”,主人是周王室的頭號功臣太公望(即我們所熟悉的姜子牙)的兒子;齊國以北則是“燕”,領主則是召公奭(姬奭)的兒子。

這五個,就是周王朝的第一批諸侯,採取的方式幾乎全是“以新換舊”,在武力的基礎上,成功實現了周人勢力在地方的落地開花。

嚐到甜頭的周王室自然停不住腳,接下來一共產生了上百個諸侯(包括一些主動依附的),其中周王室的本家、即姓“姬”的就佔了一半多;其中在後世最牛的“晉”,就是武王之子姬虞(人稱“唐叔虞”)的封地。

諸侯對周天子的義務,大致有定期朝貢、進獻財物,出兵助拳,以及平日裡的其他臨時性事務而已。在封地內,他們享有幾乎全部權力,地位父子相傳,代代衣食無憂;為了便於管理,他們通常又把領土分封給數目不等的小封君,這樣一層層管理、剝削,最下層就是庶民和奴隸。

按照這種模式,周王室的自己人取代了原有的部落首領,組織架構得以確立;但要實現長治久安,光靠武力肯定是不行的,思想上的統一也必不可少。

周公旦輔政期間,編制了全套的禮樂制度,明確了宗法制,逐漸形成了天子尊、諸侯卑,父尊子卑、兄尊弟卑等一系列等級森嚴的規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奴隸,各階層由此固化下來,各司其職、老老實實;高階降為低階很有可能,但低層想要鹹魚翻身幾乎是痴人說夢。不同的等級,在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要求,誰要膽敢違反,那就是非禮、僭越,是會被揍甚至被滅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血緣羈縻、武力威懾,再加上思想統一,周王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那個生產力條件下,分封制既維持了政權的穩定,又極大促進了中原文明的擴張,是一項巨大的時代進步。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周王朝才是標準的“封建社會”;這種層層分包的階梯模式,理論上比較穩固。但在本質上而言,這一體系的存在土壤,是姻親關係以及周王室的武力威懾。但隨著世代推移,血緣關係是會越來越淡的;而武力,更會隨著各方的差異化發展而失去平衡。沒有實力支撐的周禮,在利益和人性面前越來越沒有約束力,時代逐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後來威震天下的秦國,並不是最早那批根正苗紅的諸侯國,它的崛起歷程,其實也是周王室的衰落過程。

“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實際上是分封制的崩潰

周王朝建立後,除了協調、管理內部的諸侯國,在西北方向還一直面臨著異族的入侵。最出名的,就是我們熟悉的犬戎(早期名為鬼方、獫狁)。從周成王至周宣王時期,周王朝多次與逼近鎬京的犬戎作戰,《詩經·采薇》中就記載了這一時期戰士們的心聲:“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宜臼 ,改立寵妃褒姒,逃避迫害的太子逃到自己外公的地盤申國。其後周幽王追討太子,申侯當然不交人,雙方武力相向。不甘束手就擒的申侯向犬戎求助,雙方在公元前771年攻破鎬京,於驪山下殺害周幽王,西周滅亡。

第二年,諸侯們擁立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由於遷都到東邊的洛邑,史稱東周,也是我們熟悉的“春秋時代”的開始。

在這之後,隨著姻親關係的淡化,以及周王室的權威日漸衰落,那些各顯神通的諸侯們則陸續崛起,不僅互相之間開始了衝突,甚至連周王室也日漸顏面盡失。公元前705年,周桓王親自前去討伐鄭國,結果被一代小霸王鄭莊公迎面擊敗,周天子本人肩膀上還中了一箭。

在接下來的近300年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成了主流,但夾在其中的小國則往往面臨被吞併的命運,頭號滅國者,正是周天子的最強本家晉國。

同時,諸侯國內部,也經常出現卿大夫廢除、驅逐甚至殺害君主的現象,連兒子殺害父親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比如衛國君主就因為親楚而被民眾驅逐,蔡國公子由於親晉被部下所殺,莒國君主由於暴行被自己的太子殺掉,楚成王殺兄奪位、後來他自己又被兒子逼死......在這時,當初周禮所推崇的天子尊、諸侯卑,父尊子卑、兄尊弟卑理念已經形同虛設。

秦國正是這個時候崛起。周孝王(公元前896年去世)時期,替他養馬的嬴氏由於表現突出,被賜給了小塊封地;周宣王(公元前783年去世)在位時,秦莊公積極出兵協助討伐犬戎,被封為西垂大夫;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護衛有功,被正式提升為諸侯。鑑於鎬京一帶已經淪為犬戎的地盤,周平王大手一揮:只要你能從犬戎手裡把淪陷區搶回來,地盤就是你的了。

被周天子空頭支票激勵的秦人,由此開始了世世代代暴霜露斬荊棘、浴血奮戰的歷程,不僅圓滿完成了任務,甚至後來居上,“兼國十二,開地千里”,成了春秋霸主之一。但它進軍中原的努力,長期被巨無霸晉國強力打壓,只能呆在關中地區悶悶不樂的發展。

我們要特別注意一點:後世的“縣”,正源自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的便利,為國君直接控制地方提供了可能性,作為後起之秀的秦、楚走在最前面。

這兩國在兼併周邊小國、部族時,並不分給小封君,而是直接就地設定縣,派庶長、令尹管理,只負責收稅、斷案等事務性的工作,直接向國君負責。畢竟,直轄的土地、人口多了,意味著公室的財富、力量隨著增加,哪個國君不願意幹呢?

可見,我們如今常說的“後發優勢”,在古代同樣存在。後來,晉、齊兩大強國也學習這一制度。但直接廢除原有封君也不大可能,因此,各大諸侯國境內,紛紛呈現出封地、直轄縣並立的局面,後者就是郡縣制的萌芽。

在春秋時期,雖然“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但在面子上,諸侯國仍對周天子保留著一絲尊敬,直到公元前403年,這一局面才再度惡化。

戰國,則是周王朝秩序的全面崩潰、新秩序的摸索建立

公元前403年,天下的頭號霸主、周天子最信任的靠山晉國亡了,而且是被自己的卿大夫給瓜分。魏、趙、韓三家的話事人魏斯、趙籍、韓虔得到了周威烈王的正式冊封,從此正式躍居為一方諸侯。

這是幾百年來,周天子首次認可卿大夫鳩佔鵲巢、取代原有諸侯,而且這位被取代的諸侯還姓姬!這幾乎是向天下公然宣佈,榮華富貴,力量強大者得之。因此,這一年也被視為戰國的開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強國並立,再加上為數不多的小諸侯國,天下進入了更加殘酷的兼併階段。

三家分晉的過程中,其實已經趁機把大量封地收歸國君所有,小領主的數量急劇減少、轄區的面積也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畢竟三位國君都不希望手下有樣學樣、取自己而代之。因此,強化君主集權,已經成了時代的趨勢,郡縣制作為最有效的手段,在此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而隨著魏國的崛起,更是為了天下指明瞭強國的方向。魏國的秘訣只有兩個字:改革

魏文侯魏斯,是戰國初期天下最雄才大略的君主(沒有之一),他的一系列措施,不僅使國土狹小的魏國迅速成為巨無霸,併成了其後各國紛紛借鑑學習的物件。

魏文侯率先打破貴族政治、任人以才,引領戰國招賢養士的先河。當時的的魏國朝廷中,彙集了來自各國的頂級人才,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李悝、翟璜、樂羊、吳起、西門豹......無一不是如雷貫耳的名字;

任用李悝推行變法,他所編纂的《法經》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明確獎懲制度,鼓勵耕戰,對原有世襲製造成極大衝擊,極大鼓勵了魏人的積極性;

實行了新稅法,為了鼓勵農業生產、穩定糧食供給機制,主張“取有餘以補不足”,在豐年,視收成情況的不同採取差異化的稅收制度;遇到災年,則視嚴重程度放糧賑災,實現“常平”,提高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軍事方面,吳起在西河郡創立了戰國第一支職業軍隊魏武卒,這也是魏國橫行天下的武力保證。

依靠上述制度性改革,戰國初期的魏國無比霸氣,它往西奪下秦國河西地區,設立西河郡,吳起作為郡守,把秦國壓在關中猶如困獸;往東打壓齊國,往南欺辱楚國,對內團結韓、趙,一時間,“天下苦魏久矣”。

魏國的成功,也讓其他國家看到了希望。一時間,見效快、威力猛的法家理念成了時代寵兒,趙國公仲連變法、齊國鄒忌改革、吳起楚國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一度出現了“誰變法、誰強大”的現象。

其中,趙、齊、韓更多的是側重政治改革,只有吳起變法是對魏國經驗的升級,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所以效果也最猛:“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

變法在本質上是對原有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理解為割掉原有貴族階層的肉,拿去刺激各階層透過奮鬥為國出力、同時改變自己的命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仔會打洞”的階級固化被推翻了,只要你努力,鹹魚翻身不是夢。

但是,這就意味著有人歡喜有人憂,這些傳統中原諸侯國的宗法制過於成熟,數百年間形成的既得利益階層過於強大,自然不會坐視自己的特權白白流失。因此,在力推變法的一代雄主去世後,它們陸續面臨著人亡政失的局面:魏文侯、魏武侯之後,魏國不可阻擋的衰落;楚悼王死,吳起被殺,變法被廢除,牌面上實力最強的楚國從此沉淪。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諸侯博弈已經跟春秋時期完全不同,各大國費盡心思變法,就是為了在新時期的大國兼併中攫取先機。以魏國為例,在把秦國趕回關中後,由於函谷關天險,魏武侯、魏惠王時期把擴張方向重點盯在了曾經的小兄弟趙、韓身上,邯鄲一度被魏國攻破,韓國也被魏武卒兵臨城下,但最終由於齊國的干擾,魏國畢竟功虧一簣,反而在東西夾擊下徹底跌下神壇。

由於改革的不徹底,這時的中原各諸侯國都不具備徹底改變實力對比的能力。但誰也沒想到,首先實現突破的,竟然是在前期被各國鄙視、視為蠻夷的秦國。

秦國作為後進生,反而具備了後發優勢

由於長期與西戎雜處、融合,秦人身上也融合了一些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性,宗法制的觀念並不那麼深入人心;數百年為了生存而血戰的經歷,也在無形中形成了彪悍尚武、粗狂野性的民風。

正因為如此,在秦孝公即位時,才面臨著東方各國“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的局面。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當時的秦人還像遊牧民族一樣,男男女女、父子兄弟一股腦住在一個大房子裡;他們的音樂,跟中原士人所推崇的禮樂相比也落後許多。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舊制度的不成熟,反而為推行新秩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就像前文提到的,秦國在前期擴張的過程中,每奪得一塊地區,都設立庶長實行軍事統治,向國君直接負責,這也保證了秦國在君主集權方面具有先天性的優勢;宗法制不嚴格,意味著傳統貴族政治根基不穩,也為秦國任用外來人才、推行軍功制提供了便利。

因此,當秦孝公釋出求賢令後,在魏國學到了法家全套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經驗,但在魏惠王手下毫無前景的衛鞅(後來被封商君,人稱商鞅)立即趕來。在秦孝公的鐵腕支援下,戰國時期最為徹底的法家變革由此展開。

商鞅變法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核心只有兩點:強化君權、鼓勵耕戰,其他的一切措施,都是圍繞這兩個目的。之前各國的變法已經證明,集權制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減少內耗;而在農耕時代,農業的發展,與國家實力息息相關。秦國要在短期內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只有從這兩方面入手。

接下來的歷史發展我們就很熟悉了,秦國的軍功爵制徹底摧毀了原有的貴族政治;聚鄉邑為縣、施行國家直接管理,徹底擊垮了權貴的生存基礎;廢井田、開阡陌、施行新稅法、統一度量衡,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秦國變法自然也會面臨貴族的反撲。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後,外來人員商鞅被當成了犧牲品成了替罪羊;而依靠已經穩固確立的王權,以及變法帶來的實際好處,秦國曆代國君保證了新體系的繼續推行,甚至不斷演進。

近百年後荀子前去秦國遊歷,他筆下記載是這樣:“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觀其朝廷,其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百姓守秩序,官吏有規則,士大夫不結黨營私,朝廷辦事效率驚人,這就是改革的力量。

為了應對大國兼併,各國紛紛嘗試改革,但卻由於舊勢力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而中途流產,只能坐視機會的流失;而秦國後來居上,憑著徹底改革帶來的優勢,戰勝了六強、一統天下,反過來進一步證明了新制度的優越性。

公元221年,丞相王綰建議在燕、齊、楚三帝分封諸侯,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最終,秦國徹底推行了郡縣制,將管理國家的任務交給了任何人都有機會勝任的各級官吏,以消除寄生了數百年的貴族體系。可惜的是,過久了好日子的貴族們不會甘心特權的流失,他們等到了復辟的機會後,天下再度形成諸侯並立的局面;但結果也一如秦始皇所料,天下再度苦戰鬥不休,反而是出身基層官吏的劉邦和他的團隊笑到了最後,先秦貴族政治,終於被徹底掃進了歷史的角落。

有人總以暴秦說事。但他們有沒有想過,面對一個從沒有先例可循的新時代,去哪裡借鑑如何治國和平時期的經驗?難道在秦朝之前就是天堂嗎?

在春秋時期,列強爭霸夾縫中的小國面對連綿不斷的兵禍,“易子而食,析骸以炊”;

戰爭中淪為戰俘後,大機率只有兩種命運:被賣為奴隸,世世代代做牛做馬,或者被獻祭、殉葬;

春秋時期為啥總出現國君被殺、被趕走的案例?有些是因為整的民不聊生,有的是橫徵暴斂,還有的濫殺無辜,甚至有隨意拿家奴試毒;

《詩經》中的《豳風·七月》,就描繪了庶民勞碌一年為了貴族們服務的悽慘場景;如果遇上災年,他們更是“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至四方”;

屈原在《離騷》中哀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至於貴族過著什麼生活,有興趣的可以翻看《楚辭》中的《招魂》篇。

至於“焚書、坑儒”,鼓吹分封制、公然對抗秩序的勢力該不該管理?號稱能夠長生不老來騙錢的術士該不該懲處?

只要有利益存在,就會形成壓迫;所以人類需要用制度來與人性抗衡。後人沒資格指責古人,我們之所以說秦朝建立的大一統是時代的進步,其中很大一點因素,就在於老百姓得到了依靠奮鬥改變人生的機會。

那些鼓吹先秦分封制的,應該穿越到西晉時期,去體會下統治階層的藩王們互掐會給老百姓、給文明帶來什麼樣的浩劫。

最後說四個字:珍惜當下。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不是武則天真心愛他,他險些被閹割成太監。但他又自尋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