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英這個名字一直以來都被與慈禧太后捆綁在了一起,可以說他成了慈禧太后一種標誌。但問題來了,在看到李蓮英真實照片,尤其是特地上色還原後的彩照,我實在想不出這樣面露陰險,一臉膿包的人,為何會受盡慈禧寵愛?人難道不是視覺動物,會喜歡長相好看的嗎?
原因很簡單,李蓮英實在是太小心謹慎。李蓮英是慈禧最為寵信的宦官,打破了雍正皇帝設定的對太監最高官職限制(最高不可超過四品),被賞戴二品頂戴花翎,同時還能夠直接監管家國大事。
按理來說這樣的權勢滔天的宦官早就得被朝臣們彈劾個底朝天,但實際上李蓮英雖然屢屢被彈劾,但沒人找到得到他真實的罪狀,與其說那些大臣是彈劾他,不如說是藉著抨擊他來發洩對慈禧干政的不滿。
在李蓮英之前慈禧有另外一位特別寵愛的官宦名為安德海,曾在辛酉政變中幫了慈禧大忙,可以說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跟他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被晉升為太監總管,受到眾人追捧。權勢加深後安德海開始目中無人起來,背靠慈禧作威作福,引得不少有志之士欲殺其而後快。
1869年,違反宮規擅自出宮斂財的安德海恰巧撞到了山東巡撫丁寶楨手中,丁寶楨實在看不過去安德海的所作所為,直接根據律例將其正法。
安德海死後慈禧暴怒,立刻就要懲治丁寶楨,但問題在於丁寶楨是該規矩辦事,如果一位遵照規矩秉公處理的大官,就因為處置了慈禧的親信而獲罪,那慈禧以後哪裡還有威嚴可言?因此在多方勸說下,慈禧只能繞過丁寶楨。
安德海之死不僅給李蓮英提供了相伴慈禧身側的機會,還給他敲響了警鐘,告誡他哪怕得勢也得注意分寸,不得囂張行事。這樣的觀念深入到了李蓮英的一言一行中,他不囂張,不弄權,雖然獲得慈禧看重後難免會貪財,但他注意分寸,就連朝臣也難以抓住他的大錯。
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跟光緒帝勢如水火,但偏偏李蓮英不僅是慈禧寵信之人,連光緒都對其推崇有加,甚至曾哭著說:"若無李安達,我活不到今天。"
當年北洋水師訓練完畢後李鴻章申請讓群臣前去檢閱,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就作為代表前去巡視。但這醇親王不僅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他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光緒帝的親生父親(光緒乃是過繼為帝,之後的溥儀同樣如此),慈禧肯定對他不放心。
正是因為李蓮英這種小心謹慎且為人圓滑的性格,使得慈禧對他一直寵信有加。李蓮英因為地位步步上升,並不會像之前那樣時刻伺候著慈禧,慈禧倒是反過來主動找李蓮英,在頤和園的時候動不動喊李蓮英一起去"遛彎",並且他們早中晚三頓飯都要打發小太監互相問候。
不過隨著光緒與慈禧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李蓮英的這種小心謹慎反而成為了一種錯誤,尤其是戊戌變法後李蓮英並沒有鮮明的表示站隊慈禧,這讓慈禧心生芥蒂,慢慢對其疏遠。
但此時李蓮英也不在意這些,他還是那個身居高位的總管,一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他還好好的活著,並且成為了難得的能夠作為權宦還功成身退頤養晚年的代表,在慈禧去世後"辭職"出宮,最終卒於疾病。
晚清到民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社會變革最為劇烈的一段時期,這個時候無論是社會形態,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都跟以往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舊思想、中外文明在這一刻交匯相融,碰撞出了巨大的火花。
生活在民國時期的那些人,其實更能突顯出人性的複雜化,不論是那些威名赫赫的將軍們,或者家喻戶曉的文人學者,包括今天說的這個李蓮英,他們的人生道路其實都充滿著矛盾,李蓮英作為慈禧的心腹,卻夾在光緒與慈禧之間遲遲不站隊就是最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