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宋朝武將們的悲劇,就不會有楊家將、呼家將的故事。楊家將的故事若論文學水平,其實是較低的,但是因為其悲壯的情節使得它們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也正是因為它的悲壯,讓它成為婦孺皆知的不朽傳奇。
壹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如文藝作品中出現“番邦對本國虎視眈眈,大將在邊關浴血奮戰,朝中的奸臣卻陷害忠良,皇帝不辯忠奸屢屢犯錯。為國浴血奮戰的良臣可能不會在戰場上戰死,但似乎總是逃不脫朝中奸臣的暗害。”這樣的故事情節時,大多發生的背景都是宋朝,似乎大宋朝的冤案特別多。
有民間傳說,因為宋太祖被宋太宗奪了皇位,臨死前下了詛咒,讓大宋朝歷代奸佞不斷。
但其實我們也知道,有些小說戲曲中的奸佞,歷史上未必是奸佞。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即使不是奸佞,也有可能會陷害忠良,在宋代尤為常見。
貳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大將,是靠著兵變奪了後周的皇位。也正因如此,宋太祖最害怕的就是在他建立的朝代出現第二個趙匡胤。
所以說,這就有了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借宴飲之機,用既勸解又威脅的辦法,收回了掌兵大將的兵權。而且,此後宋朝一直實行以文制武的政策,無時無刻不在防備著立有軍功在身的武將,同時還實行優待文官、士大夫的政策,以提高文官的地位來壓制武將。
平心而論,宋代的這種政策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宋代重視文官,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太祖還立下誓言,不殺士大夫。這些措施都使得宋朝文化繁榮昌盛,輿論風氣開放。文官主政,總好過武將專權,士大夫集團囂張,也總比武將擁兵囂張要好。可凡事都要有一個度。
但從史書的記載上來看,宋朝對士大夫的寬容幾乎到了無原則的程度。甚至有一個官員貪汙,皇帝想要殺了他,結果愣是被大臣們給勸阻了,到最後不但沒殺,連流放都流放不成。
在宋朝寬容的皇權下,士大夫集團一直熱衷於兩件事:一是壓制自己以外的武將集團,從一切地方阻止武將集團對權力的染指,杜絕任何武將得勢,從而維護文官集團整體的利益;二是文官集團內的黨同伐異,以爭取自己這一派能獨佔所有文官集團的利益,黨爭不斷。
文官們自己互相罵,對持不同政見的對手進行攻訐,而在他們受到武將的威脅時,又會一致對外,用各種辦法迫害武將。
叄宋朝不僅在政策上實行重文抑武,而且在社會風氣的塑造上也儘可能的達到鄙視武將、蔑視士兵的效果,極力去貶低將士的社會地位。
宋朝徵兵,要在士兵臉上刺字,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軍的戰鬥力怎麼可能強?
狄青是北宋仁宗時代的名將,從一個普通士兵開始,靠著戰功不斷得到提升,成為了統帥。與西夏作戰時屢立戰功,後來又平定了廣西叛亂,功勳卓著。狄青因此被提升為樞密使,當了宋朝的最高軍事長官。
說起樞密使,也是諷刺,這個宋朝最高軍事長官其實一般都是由文官來擔任的。狄青這一任命可是一下子惹惱了文官集團。於是以歐陽修、文彥博為首的文官集團開始用各種手段對狄青進行輿論攻擊。
儘管狄青為官素來謹慎,約束自己與家人,沒有任何違法犯禁的舉動。但是文官集團就是不依不饒,找不到罪證後,就把當年發水災歸結到狄青頭上,認為陰陽五行中,水是屬陰的,兵也是屬陰的,武將更是屬陰的,正是因為任命了狄青這個武將,所有才會有水災。儘管宋仁宗認為狄青是忠臣,想保護他,可是還是失敗了。
文官集團不僅在朝堂上排擠狄青,在民間也是掀起了各種謠言,展開輿論攻勢。狄青無論做什麼,都有人說他的不是,說他有造反之心。最後,狄青終於被罷免了樞密使的職務,去地方當官。即使這樣文官集團還是不放過他,派人調查、監視他。
最後,狄青終於忍受不了這樣巨大的心理壓力,暴病而死。
狄青一生謹慎,深得士兵百姓愛戴,民間甚至傳言他是武曲星下凡,可這一切在文官集團來看都是罪名。武將越是受愛戴,危險性就越高。
肆歐陽修、文彥博,這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賢臣,從來沒有人說他們是奸臣。可是他們做的事,難道不是在陷害忠良嗎?他們的手段與南宋奸臣秦檜迫害岳飛的手段何其相似。
堂堂大宋朝,無疑是文官的天堂,武將的地獄。許多優秀將領,沒有死在敵人刀下,卻生生被大宋那些自稱為國為民的文官們陷害死了。
說宋朝是良將的墳墓,一點兒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