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紛爭,各路英雄跑馬圈地,盡顯其能,江東孫家也出了幾個響噹噹的好漢。今天不說孫堅之勇銳,也不說孫策之剽悍,單說孫權不僅能夠繼承父兄遺志,還能發揚光大,開拓出足以與曹劉抗衡的基業,也算得上是神武命世,雄略之主。
東吳名臣陸遜對孫權的評價是“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意思是在烏林大破曹操,在西陵大敗劉備,又在荊州生擒關羽,這三個人可都是當世一等一的豪傑,但都曾敗在他家“陛下”的手上。客觀地說,陸遜的話並不算是拍馬屁,早年的孫權確實有氣吞萬里之威。
然而孫權到了老年,辦了不少糊塗事,不幸被後人評了一個“昏”字,甚至有人說他“無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但錯誤有大小,孫權的錯誤給東吳後世埋了不少雷,以至於“三世而斬”,這就不能不說道說道。
第一錯:廢立失度,動搖國本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亮相。從184年孫堅開始參加討伐黃巾軍開始,至此奮鬥了整整45年,孫家父子三人前仆後繼,拼出了一座繁花似錦的江山。據《晉陽秋》記載,孫吳在公元280年共領有4個州,43個郡,共313個縣。
孫權登基的同時,立長子孫登為皇太子。孫登也確實是個人才,並且已被培養了多年,經常能給老爹提出很有價值的建議,按說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但可惜這是個有分無福的苦命孩子,孫權還沒有準備把東吳的重擔交到他手上,他就駕鶴西遊了,年僅33歲。
孫登死於赤烏四年,即公元241年,讓孫權大帝有些措手不及。本來二小子孫慮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此子多才多藝,又能遵奉法度,深得孫權器重,曾任鎮軍大將軍。遺憾的是這孩子更沒福氣,232年,在他的大哥孫登去世的前九年,剛剛20歲的他就英年早逝了。
沒辦法,孫權只好論資排輩把三小子孫和立為太子。孫和倒也不是泛泛之輩,他愛好文學,擅長騎射,可謂文武兼備。孫權把他扶上馬再送一程也是能夠坐穩江山的。
可是,就在第二年,孫權出了一個昏招,他家的小四兒孫霸被封為魯王,而且孫權的態度讓太子孫和非常擔心,因為孫霸很受寵。這個魯王慢慢就盯上了太子的位置,開始跟三哥孫和較勁。雖然不是一母同胞,卻是血緣兄弟,但小四兒顧不上這些了,他私下結交大臣,陰謀陷害太子,於是禍起蕭牆,朝野動亂,一場“南魯之爭”把江東群臣分成了兩派,一時暗流湧動。
個人分析,孫權大帝的初衷,有可能想利用魯王制衡太子,但想不到小四兒孫霸野心那麼大,還那麼不安分,他的黨羽全寄和楊竺天天在孫權面前讒毀太子。三人成虎,孫權終於將孫和軟禁,太子一派的人當然不幹,他們往頭上抹了泥巴,又把自己捆綁了,來為孫和求情。孫權大怒,打的打,殺的殺,乾脆將孫和流放到外地去了。
孫和孫霸的這場奪嫡之戰,比曹丕曹植之爭的烈度要大得多。
孫權為了彌補裂痕,不得不把孫霸一起放棄,他鐘愛的兒子被賜死。
第二錯:立幼為儲,宗室相殘
“南魯之爭”延續了七八年之久,嚴重動搖了東吳的國本,這一場內亂是孫權一手釀就。
在局面難以收拾的時候,孫權大開殺戒,魯王的黨羽全寄等人悉數被誅。
一錯之後,孫權在立儲問題上又犯了大錯,他這次竟然改立小兒子孫亮為太子。孫亮的生母潘夫人,本是罪臣之女,一個卑微女工,因為生得漂亮,成為孫權晚年最寵愛的妃子。這是孫亮能夠上位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全公主孫魯班及全氏家族的支援,這個近乎“兒戲”的決定出爐了。
孫亮是小七,當時剛剛8歲,本來在他的前面還排著五哥孫奮和六哥孫休,縱然孫奮有點不靠譜,但是孫休還是比孫亮大五歲,又好文向善,也是個不錯的人選。孫權這次一怒之下立了最小的,又一次埋下了禍患。
立孫亮是250年的事,次年孫權就得了風疾,又熬了一年,他就撒手人寰了。
孫亮10歲即位,政權主要把持在託孤大臣諸葛恪、孫峻和孫綝手中。孫峻和孫綝險惡傲慢,嗜好殺戮。他們先是利用少帝當幌子,設“鴻門宴”誘來諸葛恪,在席間將其用刀砍死,盡攬朝中大權。然後就開始痛下殺手,群臣宗親中對他們稍有不滿的、或者膽敢反抗的,統統人頭落地,其中重臣朱異、呂據、滕胤等都被殺害。大將王惇也密謀殺死孫綝,事敗被殺。廢太子孫和、公主孫魯育、宣太子孫登之子孫英等也先後被殺。
孫綝飛揚跋扈,孫亮形同虛設,雙方矛盾當然越來越深。小皇帝決意幹掉孫綝,暗中與全公主孫魯班、太常全尚、將軍劉承製定了詳細的策略。想不到全尚此人嘴上竟然沒有把門的,回家就忘了小皇帝的再三囑咐,把密謀的事告訴了老婆,他明明知道她是孫綝的堂姐。結果老公沒有堂弟親,堂姐還是告了密,孫綝帶人先下手為強,不僅廢了少帝,還抓了全尚,殺死劉承和尚書桓彝。
朝堂之上又掀起一場血雨腥風,大批宗室遭受無妄之災,甚至人頭落地。
16歲的皇帝孫亮變成了會稽王,被逼離宮。噩運並沒有結束,兩年後孫亮忽然死了,死因有多種記載,總之是非正常死亡。
事後,孫綝改立琅琊王孫休為帝,是為吳景帝。
50年間,東吳經歷了6任掌權者,嚴重的內耗使國家奄奄一息。
不過,這一幕幕人間悲劇,地下的孫權都看不到了。
第三錯:誅殺大臣,罪流無辜
奪嫡之爭讓東吳元氣大傷。太子被中傷,被廢黜,支援太子一方的人都被重處,因勸諫而被誅殺流放的多達幾十人。
起初,在太子孫和被孫權幽禁時,無難督陳正和五營督陳象就直言進諫。他們以春秋時期的驪姬之亂來勸喻,當時晉獻公殺掉申生改立奚齊,結果晉國大亂。哪裡想到孫權會惱羞成怒,陳正和陳象竟被滿門抄斬,朝臣相顧失色。儘管如此,仍然有不怕死的太子輔義都尉張純冒死進諫,結果也慘遭不幸,被處死。
屈晃以忠義著稱於時,當時任尚書僕射。此人志匡社稷,剛直耿介。太子被幽閉,他和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驃騎將軍朱據等激切上書,沒有任何效果。他就和朱據等率諸將吏泥頭自縛,連日固諫,甚至叩頭流血。但這也感動不了孫權,屈晃被杖一百,斥歸田裡,次年即憂憤而死。
陸遜和陸抗是東吳的股肱之臣,陸遜也因為上書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屢次被孫權責罵,甚至還懷疑他想謀反,陸遜憂傷過度而死。
除此之外,江南大族也慘遭重創。朱氏的朱據、張昭之子張休、名士吾粲等均被殺害,顧氏的顧承和顧譚被流放交州而死。朝堂上的儒學之臣幾乎被清洗一空,江東士族大受打擊,各家子弟明哲保身,紛紛遠離權力中樞。
東吳原本人才濟濟,但是人才再多,也禁不起這樣一茬一茬割韭菜。內亂的結果是曾經的謀臣勇將,一部分自然凋零,一部分因為站隊被害,到後來真正用人之際,尤其是晉國大軍浩浩蕩蕩殺來的時候,已經沒有可以統帥三軍的大將了。
有一句話形容蜀國後繼無人,叫“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也有人說:“江東無良佐,元遜為太傅。”元遜指的是諸葛恪,雖然此人很聰明,負有盛名,但他作為託孤重臣還是不夠斤兩,連他的父親諸葛瑾也並不看好他。孫權也覺得諸葛恪剛狠自用,但是環顧四周,再沒有合適的人選了。
不能說上天不給孫吳機會,當時曹魏淮南軍團的將領們反對司馬氏的專權,接連發動“淮南三叛”,尤其是諸葛誕專門派人來聯合,本來是天賜良機,可以趁著曹魏內亂挺進中原,開疆拓土,但東吳的子弟們在自相殘殺,眼睜睜看著機會稍縱即逝。
第四錯:橫徵暴斂,民怨沸騰
孫權並非不會治國,吳國初期能夠朝氣蓬勃,政局穩定,跟他一系列的舉措有關,比如他下令壓縮軍備開支,還實行輕徭薄賦。
但到了晚年,他卻不再體恤民情了。國內雜役越來越重,民怨四起。一些有見地的大臣如顧雍和陸遜等人幾次三番奏請減少賦稅,減免雜役,無奈孫權始終不同意。糟糕的是,他還重用酷吏如呂壹,此人苛刻殘忍,頒佈的法令很嚴酷,太子等人勸諫,孫權也不聽。
孫登死後,孫權受到打擊,性情大變。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無情,開始尋找長生不老之術,甚至學著秦始皇出海尋仙,每一次動輒花費鉅萬。
羊毛出在羊身上,百姓無法忍受繁重的雜役和賦稅,只得鋌而走險。僅僅在234年至237年間,東吳就爆發了三次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
老版三國之孫權
236年,孫權曾強制發行流通了一種名為“大泉五百”的貨幣,這一貨幣以五銖錢為本位制,價值大概等於五百枚五銖錢。當時的孫權可能沒有意識到通貨膨脹,所以他發行貨幣肆無忌憚,“大泉五百”出臺他還不滿足,又相繼發行了大泉一千、大泉兩千,後來這一貨幣甚至高達五千。
《三國志》載:孫權在“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赤烏元年春,鑄當千大錢。”這些貨幣和實際商品是不等價的,完全就靠政府強制兌換,造成了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無疑是對財富的掠奪,百姓苦不堪言,當然暴亂不斷。
儘管東吳國庫財政赤字嚴重,孫權還肆意地賞賜錢財。
《三國志》載:“黃龍二年徵夷州、宜洲;赤烏五年徵珠崖。”勞師遠征,耗費甚巨。
以此來看,孫權交給繼任者的本就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再傳到末代皇帝孫皓的手裡,暴虐治國,好酒色,還大興土木,民心盡失,亡國只是時間問題了。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孫權:
“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所以筆者認為,孫權既是東吳的開國者,也是東吳的掘墓人。
如果說孫權有一長項是曹操和劉備都無法企及的,就是命長,他在位24年,終年71歲。劉備活了63歲,曹操活了66歲,孫權倒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一個。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東漢觀記》《吳書》《晉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