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看晨曦。這段時間以來,世界疫情可謂變化無常,相信不少人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因為這次疫情起了很大的變化。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古代是如何應對疫情的,古人的防疫措施又是怎麼樣的呢?瘟疫侵襲人類,從古至今都有發生。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疾疫》《疾年》等文字記錄。兩漢時期更是古代對瘟疫記錄最多的時期。
如東漢時期爆發的毒言,是漢代在熱帶地區流行的透過口沫傳播的一種傳染病。東漢的王充在《論衡言毒》中,對該瘟疫有載:太陽之地,人民急促,促急之人口舌為毒。同代的《睡虎地秦墓竹簡》還有關於仿製《毒言》的立法,清晰記錄有對毒言者、知情者應主動斷絕與其接觸,不與患者一起飲食或者不用同一器皿。這是已知我國最早的關於防治瘟疫法律行文及預防常識。
面對瘟疫的發生,東漢的醫聖張仲景在其所著《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亦有所記,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應對疫情的措施,跟今天我們所做的可說是大同小異了。又如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夏,郡國大旱,蝗。
當時疫情很嚴重,患者多平帝下詔:【民疾疫者,捨空邸第,為置醫藥】。西漢政府騰出一些住宅作為隔離區,集中對病人進行治療,切斷瘟疫的傳染源,以防止疫病擴散。看來古代建設方艙醫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防疫經驗早就有了。
其實啊瘟疫隔離在秦朝已經被納入法治軌道,漢代繼承充分發揮了這一抗疫措施。瘟疫流行時,漢代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也採用醫藥治療來抵抗疫情。比如東漢馬援出征交趾,就是現在的越南北部。軍中出現瘴疫,軍醫發現薏苡仁能在一定程度預防瘴氣,馬上令將士食用等。漢代政府在疫情出現時,還派太醫到地方為民眾診病,將醫藥分給疫病的百姓。看來古人也早知道需要組織各地醫療支援這個道理了。隨著古人對抗瘟疫的經驗不斷積累,古人對瘟疫的預防也日漸科學。如晉人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治瘴氣疫》記載:【一家合藥,則一里無病人,凡所以得霍亂者,多起飲食】
這就很直接地告訴人們要重視生活環境和飲食衛生。從古流傳下來的臘月大除塵、端午飲雄黃酒、掛艾葉等習俗,主要就是為了殺菌、抑菌。到了唐、明朝時期,其抗疫都有亮點。如唐文宗李昂【有一門盡疫者管給雄踞隨事疫藏】,意思是集體掩埋,減少公共擴散,預防傳染病的再爆發。明嘉靖年間創制了【濟疫小飲子】,給民間賜藥的同時,還有【頒方】等手段,用醫治疫做得最好的宋代,還產生了著名的中醫典籍,《聖惠方》、《集驗方》等,其上面所載方子,有一些至今還被現代中醫所使用,這看來就是古代研發疫苗的例子吧。
當然縱觀古代的抗疫,受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國家財力等因素制約,其抗疫救災的成效是有限的。疫情在古代還滋生出許多的求神、彌災等祈禱儀式,就有了巫祝信仰的發展。但是大致的努力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做好自我隔離,人群控制,減少接觸。
看來面對瘟疫,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人類為控制、降低,減少瘟疫流行,都積極地做著各種努力。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希望小夥伴們都要出門戴口罩,儘量避免不必要的人口聚集。尤其是目前防疫形勢比較嚴峻的幾個城市,大家都要聽從咱們本地政府的對防疫的要求和勸導,儘量減少外出和人與人之間不必要的緊密接觸。最後祝願大家以及你們的家人身體健康,堅持下來,人類方可取得最終的防疫勝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