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舉全國之力開通大運河以後,在當時是加大了百姓的負擔,也被世人詬病良久。大運河對中國後期的朝代溝通南北的交通是功不可沒的,也由此到了清代以後,發展出來了一個人數眾多的幫會,就是專門打理運河運輸的漕幫,發展到了乾隆年代,民間流傳乾隆皇帝也是漕幫的弟子。看看這段民間流傳的乾隆爺的故事。
乾隆清朝第六代皇帝,在位長達60年,他在1751年到1784年間曾六下江南,遊覽了江南的名川,乾隆第一次南巡,所用的行宮多為康熙南巡時所建,沒有行宮的地方,則按照他們祖先舊俗搭建帳篷,南巡主要水道就是大運河,乾隆南巡船隊行進時,1000多艘船首尾相連,彩旗飄飄,大臣和侍衛們乘坐的船隻,在前面行駛,可想而知,這樣規模的船隊在當時肯定佔據了運河的很多航道。
朝廷為了保證運糧的漕運和運鹽的船隊通行,從乾隆南巡的前一年11月份起,兩淮鹽政就催促運糧漕船,鹽船提前開行,命令運出40萬船次的食鹽,先期運銷各地,在全力避讓皇帝南巡船隊的同時,保證漕糧和食鹽的運輸,負責這個漕糧運輸的組織就叫漕幫,而在江南民間一帶,就流傳著乾隆南巡加入漕幫的傳奇故事,
公元1751年,乾隆帝一次下江南,他決定微服私訪,實地瞭解江南的民風民情,他化妝成南下采購絲綢的商人,隨行的大臣只有紀曉嵐一人,刑部尚書劉統勳帶著幾個大內高手喬裝成百姓暗中保護,這一天,乾隆途徑今天的江蘇鎮江,這裡地處長江和運河的交叉口,是南來北往船隻的必經之地,這裡有被稱為京口三山的,金山,北固山,焦山,乾隆這裡風景秀美,就想上金山上游玩,
紀曉嵐卻阻攔他,說到,皇上,這金山上有一座寺,當年老百姓都叫它金山寺,雖然只是一座普通寺院,實際上它是漕幫的家廟和糧幫的公所,是漕幫策劃大計的總部。
乾隆聽到漕幫,心中一驚,清代有兩個出門的組織,一個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另外一個就是漕幫,這個組織以南糧北運為業,這些老百姓世世代代以運河為生,賺取腳力錢,長久發展後以漕運為聯絡,形成民間幫會組織。這個組織人數眾多,規模龐大,壟斷了運河糧運。這些幫會主體是下層的群眾,一部分衙門的差役,一些窮苦的讀書人,他們加入幫會是為了互相幫助,免人欺凌,在當時漕幫是朝廷允許存在的合法組織。
一小會兒,乾隆的小船就來到了金山岸邊,上了岸,在金山寺門口,抬頭仰望可見,當年康熙爺題寫的,“江天禪寺”的匾額。
與此同時,乾隆爺的微服私訪,漕幫是瞭如指掌,漕幫掌門就下令,不準驚動乾隆爺,但是要盡最大的可能爭取乾隆爺對漕幫的認可和支援。金山寺的方丈就是漕幫的頭領之一,他向乾隆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請求,他突然提出想收乾隆作弟子,以結佛緣,
紀曉嵐說到,和尚不要無禮,真以為自己的破廟能容真佛嗎?乾隆卻說,拜師也未嘗不可,原來乾隆也早已經知道漕幫對他暗訪之事瞭然於心。他此次上金山寺,也是想表達自己對漕幫並無敵意,此時方丈提出收乾隆為弟子,也有一點威脅的意味,如果乾隆同意,那麼身為天子,以後剷除漕幫,等於做了違背信義的事情,此時,乾隆身邊只有幾位大內高手,而金山寺到處都是漕幫的弟兄,乾隆如果不答應,就有點險鏡的意味。
於是,乾隆說道,我既然進了山門就按照山門的規矩辦,方丈連忙合十說,阿彌陀佛,山門有幸了。接下來,乾隆欣然接受入會儀式,成為漕幫的一位弟子。
但是,專家據現存的,乾隆南巡圖等資料考證,乾隆南巡並不存在微服私訪的事情,但民間流傳的乾隆加入漕幫的傳說,也並非全是空穴來風,乾隆南巡期間,漕幫除了提前運輸漕糧,為皇帝的船隊讓出運河航道,還要出錢出力一路為皇帝保駕護航,乾隆六次南巡都到鎮江,還在鎮江修建了行宮,而鎮江金山寺的確就是漕幫大本營,乾隆也許藉此表達對漕幫信任和重視,所以在乾隆執政期間,漕幫一直很興盛,這與乾隆對漕幫的重視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