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荔是千年古郡、河西名邑,自古以來垂青踏訪的文人雅士眾多。他們感嘆於這裡山河壯麗人文美、物阜民豐生態美,欣喜之餘用珍貴的鏡頭記錄下一方美麗與美好。

(一)大荔縣城

大荔縣城源於漢建安五年(200)所築馮翊古城,晉太熙元年(290)改臨晉縣為大荔縣。古城方方正正的規整形制延續千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關中大地震時毀於一旦。後削掉北部餘地,縮小城廓規模九里三,建成了精巧別緻的龜形城垣,夯土包磚,外築護城河,城區呈曲線網狀分佈,建築佈局曲折玄妙,蘊含天地靈氣。

(二)朝邑縣城

西魏大統六年(540)改南五泉縣為朝邑縣,以居朝阪得名,1958年朝邑併入大荔。朝邑縣城為明景泰二年(1451)建,周長四里,城門五座:東曰臨河、西曰鎮羌、西北曰金湯、南曰望嶽、北曰迎恩,分東西南北四關。清代河槽西移,秋淫黃河暴漲常漫城門甚至湧入城內,因而西關繁華其餘三關相對蕭條,民國時期為朝邑縣政府所在地。

(三)白冢城

安仁古稱白冢,因北城門外有唐白馬將軍扈鍔墓冢得名,民謠雲“白冢高,狐夜嗥”。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朝邑知縣希祖修築城堡,取名“白冢鎮”,清咸豐時改名安仁鎮。白冢城池堅固,雖較朝邑縣城略小,然處在赴澄城、合陽二縣的必經之路,故名享一時。清順治三年(1646),魏天命率農民起義軍在白冢鎮被清軍圍困遭俘。

(四)南砦子

南砦子即朝坂原上的南寨子、仰聖堡,佔地45畝。光緒初年,邑人閻敬銘倡修“豐圖義倉”,歷經四年,動支白銀三萬餘兩建成,規模宏偉,慈禧太后硃批“天下第一倉”。糧倉佔地二十餘畝,磚砌圍牆,內列倉廒,中為天井,院落深廣,西南角門坡道通倉頂,頂鋪青磚沿邊砌女兒牆,倉外築城挖壕固若金湯,至今儲存完好且繼續儲糧。

(五)鐵鐮山

鐵鐮山在大荔縣城北面,又名長虹嶺、商顏、許原,從黃河岸邊逶迤而西至洛水畔,狀如平地生就的一把彎鐮,橫亙百里似金腰帶。遠遠望去,溝壑縱橫,原崖壁立,梯田層疊,峽谷幽深,高下參差,雖非名山勝地,卻也頗有山巒掩影、曲徑通幽的妙趣。“溝壑交錯田縱橫,菜花金黃林果紅;一聲汽笛長嘯處,高鐵飛架畫圖中。”

(六)金水溝

金水溝在大荔縣東北境、原朝邑縣北五十里,此處塬高谷深,道路狹窄且崎嶇不平,行人過往十分艱辛,乃朝邑縣一險要。溝底有小溪瀉出其間,當地人重此水如金,故名其“金水溝”。金水溝是大自然匠心獨具雕琢而成的天然溝壑,山清水秀,林深葉茂,雲霧繚繞,五股泉水匯成涓涓細流彎彎曲曲穿溝而過,東流十里入黃河。

(七)大慶渡

大慶渡位於范家下辛村東黃河岸邊,先秦以來為連線秦晉的交通要衝。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87)首建浮橋,唐開元十二年(724)置鐵牛攬浮橋,明萬曆年間(1573—1620)河橋廢船渡興。黃河流經此處氾濫無償,渡口飄搖幾度存亡,2003年徹底停渡。大慶渡口見證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唐明皇李隆基有感而發:地險關愈壯,天平鎮尚雄。

(八)渭水渡

渭河纏大荔南界自西而東暢流,《詩經》載:周文王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決定迎娶,因渡河無橋便造舟為梁,開創了中國乃至世界文獻可考的橋樑建築史先河。渭水渡以韋林倉西官船碼頭為榮,系大荔、朝邑、澄城、合陽、韓城等渭北各縣東出潼關、西走長安的主要通道。渡口不僅是溝通一河兩岸的工具,更是船舶停靠點與物資集散地。

(九)吳起墓

吳起墓在朝邑霸城,村中曾墓、廟並存。吳起(前440—前381),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魏文侯任吳起為大將軍率魏軍渡河奪秦西河之地,三年後任命吳起為西河郡守抗擊秦、韓兩國。吳起在任期間以德修政甚有聲名,秦兵不敢東向、韓趙賓從,為魏國強大奠定了基礎,著有《吳起兵法》。

(十)韓邦靖墓

韓邦靖(1488—1523),字汝慶,號五泉,朝邑南陽洪人。自幼聰慧人稱神童,14歲中舉,撰文寫詩130餘首。明正德十三年(1518)編撰《朝邑縣誌》,以文字簡約著稱於世,被譽為“陝西八大名志之一”、入錄清代“四庫全書”,史志大家評價為“無韻之朝邑賦”。嘉靖二年(1523)英年早逝,葬於家鄉洛水之南,墓前有御賜碑刻數通。

(十一)饒益寺

饒益寺在古新市、今趙渡,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唐貞觀二年(628)建十三層佛塔,明初地震時佛塔圮,陝西當局以石碑充修潼關水門,古蹟盡湮,寺亦漸蕪,天順、萬曆年間曾有修葺稍稱觀美。饒益是陝州西邊馳名佛寺,位置正當秦晉往來必經之路,歷代名賢多於此寺探勝、賦詩題名勒石,“藏春塢”題字多得難以計數。

(十二)金龍寺

金龍寺坐西朝東、面河背原,唐貞觀元年(627)建。“寺西枕華原,層臺四級,後建浮屠,遠望聳峻,為邑名藍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感念“金龍飛天,霞光飛散”的登基瑞兆,在位期間年年都要在佛誕日到金龍寺進香。明嘉靖年間寺院盡毀,瘟疫肆虐、田園荒蕪迫使朝廷在弘治十二年(1499)重修以安民心。“金龍高塔”為朝邑八景之一。

(十三)東嶽廟

東嶽廟在朝邑大寨子,又稱東嶽行祠、岱祠,是奉祀東嶽泰山神的祠廟。唐貞觀元年(627)重修,宋政和八年(1118)敕賜崇祐觀。史載宮殿嵯峨,樓臺峻起,據華原之形勝,與華山、中條山呈三足鼎立之勢。中有山門、岑樓、牌坊、香亭、長春閣、坐殿、寢殿,東西兩邊有關聖帝君、聖母祠、藥王祠、瘟神祠、七十二山神,後世各代均有修葺。

(十四)閻公祠

閻公祠是祭祀清代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閻敬銘的祠廟,位於朝邑南寨子豐圖義倉西側。閻敬銘為官清廉耿介,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家,有“救時宰相”譽稱。光緒十八年(1892)去世後,百姓感恩閻敬銘建倉之功建祠,慈禧太后題字“龍”“虎”、贈匾“霽月澄懷”“履中處和”。光緒二十五年(1899),建文介書院於閻公祠內。

(十五)靈應觀

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靈應觀處在紫陽山南麓,也叫紫陽觀,因形如箕掌俗稱簸箕掌,殿宇參差,甚是巍峨。韓邦靖《朝邑縣誌》載,明初道教武當派開山鼻祖張三丰在觀中牆壁上題《橋山祈仙臺》詩一首,走時漫天大雪僅在雪地留下一個腳印。元朝靈應觀為師祖學堂,明清為管理道教事務的道會司,1959年三門峽移民時拆毀。

(十六)長春宮

長春宮在朝邑北寨子,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宇文護所築,初名晉城,建德二年(573)因宮下花木四時茂盛如春置名長春。隋開皇十二年(592),文帝增修殿宇以觀華嶽河瀆。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曾舍於此宮。“視河外之離宮,信寰中之特美;飛重樓之沓秀,繞長垣而層趾。”肅宗至德二年(757),安慶緒焚燬長春宮。

……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這些彌足珍貴的褪色老照片深深地刻畫於腦海,影像之故城山巒、橋渡墓冢、寺廟祠觀、文物勝蹟,或已經消逝於歷史長河、或歷經劫難浴火重生,它們總是那樣的令人掩卷難忘。穿越時空隧道,我們既從中感受到歷史凝重的步履,更為燦爛的文化遺存所振奮,相信懷著滿滿的文化自信,美麗大荔必將迎來美好明天!

作者簡介:王小民,1971年生,大荔縣人,渭南市作協會員,渭南市政協文史委特聘委員。出版有《同州風情》《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等13部文史著作。

3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皇帝與長生不老之術,仙丹、甘露的奧秘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