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革命人物系列故事
張鼎丞:投身革命即為家
閩西暴動先驅張鼎丞,1898年生於福建省永定縣一個貧農家庭。他自幼聰明懂事,因家庭拮据,從小就參加田間勞動,因此上學時斷時續,到十八歲才讀完小學。青少年時代的貧苦生活,使他對舊社會深惡痛絕,對勞動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渴望找到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學過中醫,當過教書先生的張鼎丞,面對嚴酷的社會現實,認識到這些都不能解除人民的疾苦, “五四”運動和北伐革命給了他啟示,使他強烈地感覺到,中國需要進行革命改造。他積極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青年運動和農民運動,並在實踐中接受了馬列主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大批共產黨員慘遭殺害,不少動搖分子紛紛脫黨和隱退。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張鼎丞毅然率領家鄉的部分農會會員,參加了廣東省的大埔農民暴動,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7月,中共閩西特委派張鼎丞到永定縣溪南區,以教員身份為掩護,開展農民運動,準備武裝暴動。他建立了當地黨的組織,積極發展黨員,培養農運骨幹,舉辦平民夜校宣傳革命道理,啟發農民群眾的階級覺悟,很快就把群眾發動起來。他先後領導群眾進行抗捐抗稅鬥爭、借糧鬥爭和分糧吃大戶鬥爭,黨團組織和農民協會不斷髮展壯大,不少鄉村還建立了群眾性的祕密武裝組織“鐵血團”。1928年6月30日,在張鼎丞指揮下,數千群眾手持土槍梭標,肩扛土炮,浩浩蕩蕩從四面八方攻進縣城。武裝暴動隊伍英勇頑強,勇猛地同敵人展開了肉搏戰,並且打開了監獄,救出了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巷戰,暴動的群眾最後雖然撤出城外,仍然鬥志昂揚,繼續把縣城圍困了三天之久,極大地震撼了敵人,鼓舞了群眾。永定暴動後,福建省第一支紅軍部隊———紅軍營誕生了,張鼎丞任營長,鄧子恢任黨代表。他們集中全力在溪南區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發動群眾向封建勢力作鬥爭,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收和分配土地。當時中央還沒有規定具體的分田辦法,張鼎丞和鄧子恢一起,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依靠群眾的智慧,創造了以鄉(村)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在原耕基礎上抽多補少的分田辦法。這個辦法既合理又簡便易行,深得群眾的擁護,也為土地革命提供了寶貴經驗,得到了毛澤東的讚揚。此後,張鼎丞和羅明、鄧子恢等領導閩西的黨組織和人民,同瘋狂進攻的敵人進行了機智頑強的鬥爭,把平和縣的長樂、龍巖縣的白土、上杭縣的蛟洋和永定縣等幾個武裝暴動地區連線起來,成立了黨的各縣縣委,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初步實現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為鞏固和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而鬥爭1929年上半年,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入閩,先後消滅了軍閥郭鳳鳴、陳國輝等部,解放了長汀、龍巖、永定、上杭等縣城。張鼎丞和鄧子恢、郭滴人等領導閩西黨組織,在各縣組織武裝暴動,積極配合主力紅軍作戰;打土豪,燒契約,分田地,開倉分糧,組織赤衛隊,建立蘇維埃政權。1929年7月,在毛澤東指導下,召開了閩西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確定今後閩西黨的總路線是:“堅決地領導群眾,為實現閩西工農政權的割據而奮鬥”。在這以後,張鼎丞先後擔任閩西和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他堅決貫徹執行黨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群眾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建設各級蘇維埃政府,恢復和發展生產,穩定蘇區經濟,並積極擴大紅軍武裝,同敵人進行頑強的鬥爭,保衛革命根據地。在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以後,閩西根據地形成了縱橫三百餘里,包括十餘縣的大塊紅色區域,並與贛南蘇區連成一片,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張鼎丞是一位在革命鬥爭中成長起來的群眾領袖,與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絡,有豐富的實際鬥爭經驗。他對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主張和政策,從實踐中感到行不通,不利於革命鬥爭的發展,堅決地進行了抵制和鬥爭。1930年7月,他和鄧子恢不同意李立三關於閩西紅軍向廣東出擊,並以廣州為中心,促成閩、粵、桂三省總暴動的方針,主張紅軍應全力消滅閩西的軍閥和民團土匪,鞏固根據地,然後向閩南發展,結果被批判為“新右傾”。1931年4月,在王明左傾錯誤指導下,閩粵贛省委決定在閩西開展肅清所謂“社會民主黨”的肅反運動,張鼎丞提出了不同意見,結果被指責為“對肅反有動搖”,不准他過問肅反運動。同年11月,張鼎丞和郭滴人向毛澤東彙報了閩西肅反的錯誤,毛澤東指示他們回閩西之後,迅速釋放被關押的同志,最終制止了這場錯誤的肅反運動。1933年春,王明左傾錯誤統治的中央,要求福建省委堅決執行所謂“進攻路線”,最大限度地擴大主力紅軍,把全部經濟力量集中到中央。當時擔任福建省委代理書記的羅明,根據閩西的實際情況,一再寫信給中央,建議中央允許閩西的一些地區採取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政策。張鼎丞支援羅明的正確意見,遭到了“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被批判、撤職,後被調到瑞金任中央政府糧食副人民委員,實際上只是讓他在基層做徵集糧食的工作。但他並不因為受到打擊而消沉,仍然積極籌措了大批糧食。堅持三年游擊戰爭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被迫長征。在長征前,毛澤東曾對張鼎丞說:“你還是回到閩西去,那裡你熟悉,可以堅持,可以發展。”1934年底,陳毅和項英都同意他回閩西去打游擊。他立即與劉永生、陳茂輝等少數同志,晝伏夜行,翻山越嶺,衝破敵人重重封鎖,回到上杭、永定蘇區。當時閩西的形勢非常嚴重,整個根據地都被敵人佔領,留在閩西的紅軍游擊隊為數不多,又同黨中央完全失去了聯絡,不知道今後應當怎麼辦,而敵人集中了大批正規軍,最多時有八個主力師,反覆進行清剿,對閩西人民進行滅絕人性的燒、殺、搶,有些幹部、群眾感到悲觀失望。張鼎丞回來後,在幹部、群眾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並與紅八團、紅九團取得了聯絡。在他的指揮下,集中優勢兵力,擊潰敵八十三師一個團,消滅兩個連,大大鼓舞了士氣。1935年四月,陳潭秋、鄧子恢、潭震林率領紅軍第二十四師一個營,從江西突圍到達永定,與張鼎丞等會師,並在永定縣西溪召開會議,研究分析當時的形勢。他指出:現在應當按照毛澤東同志的辦法,開展靈活的群眾性的游擊戰爭,樹立長期堅持鬥爭的思想。這次會議決定了在閩西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政策,併成立了以張鼎丞為主席的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和指揮當地的游擊戰爭。閩西三年游擊戰爭是極端艱苦的。敵人用各種惡毒殘暴的手段,妄圖困死、餓死紅軍游擊隊。張鼎丞和戰士同甘共苦,始終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和旺盛的鬥志。他反覆教育大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脫離群眾,要嚴格遵守群眾紀律,時時刻刻為群眾謀利益。因此,紅軍游擊隊一直同群眾保持著血肉相連的關係。很多群眾冒著生命危險,給紅軍游擊隊送糧、送鹽、送情報,千方百計地保護幹部、戰士。張鼎丞還特別注意運用分化敵人營壘的政策。在有條件的地方,指派一些沒有暴露的地下黨員和革命群眾去擔任保甲長,實行“白皮紅心”的革命兩面政策,掩護紅軍游擊隊的活動和群眾的鬥爭。由於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採取了正確的方針和靈活的策略,緊密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了英勇頑強堅貞不屈的鬥爭,終於粉碎了敵人的反覆“清剿”,使黨的組織和紅軍游擊隊不僅儲存了下來,而且得到了發展,閩西三年游擊戰爭取得了輝煌勝利。(遊京紅 整理)
(紅色文化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