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頒佈了洪武學令,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諭中書省臣:“朕惟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全國各地據此令大興學校,府設教授一員,訓導四員;州設學正一員,訓導三員;縣設教諭一員,訓導二員。府學生員數為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明代地方學校盛極一時。
教育固然是好事,明教出現了一大批知名的學士,最有名的應該是王陽明和江南四大才子了。四大名著也都是在明朝完成的,可以說明朝在教育是歷個朝代最好的。可是凡事有利就有弊,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之際藉機批評時政,如曾講學於東林書院的顧憲成及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權派對抗的中心。當時學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明末東林黨就是來源於東林書院。
從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武將死傷大半,導致朝堂上文臣武將的平衡被打破。在崇禎即位後把東林黨的死對頭魏忠賢剷除後文臣徹底崛起。文臣們為了所謂的氣節和文人氣度一次次坑明朝。李自成想當西北王,不許,後金只想佔據關外,不行。崇信想要南下到南京,也不行,這些也都是緩兵之計,大臣們個個不許。明朝財政不足,崇禎只得下令勳戚大臣們捐助餉銀,當時定出的標準是“以三萬為上等”。崇禎的岳父周奎只捐獻的錢財一萬兩銀子,最終還是周皇后看不過去了又捐了五千兩銀子,其還偷偷留下了兩千兩,最終合計捐款一萬三千兩。明朝最終滅亡,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銀子全部讓大順政權強行奪走。最後氣憤交加憤恨身亡。作為國丈竟如此,就知道底下的其他官員如何了。
直到南明這種鬥爭一直都在,直至徹底滅亡。文人骨氣在明朝彰顯得淋漓至盡。這可能是洪武大帝沒想到的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