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末民初改朝換代之際,社會上是什麼樣的面貌呢?我們透過一組拍攝於1911年、1912年的老照片來一探究竟。

1911年,街頭的小攤販。

1911年,對清廷來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對普通百姓而言,日子照常過。總體來說,這次改朝換代的烈度比較低,對社會的破壞小。

1911年,被囚禁的叛軍。

照片的原始出處標註為“Imprisoned rebels”,也就是“被囚禁的叛軍”。清末監獄裡所謂的“叛軍”,就是以武裝鬥爭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黨人。“拼將十萬頭顱血,須將乾坤力挽回。”從1906年起到1911年止,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就有十幾次之多。

1911年冬,成都百姓在歡慶。

1911年11月27日,四川宣佈脫離清廷統治,建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蒲殿俊任都督。當天,數以百計的人們聚集在皇城裡慶祝這一重要時刻。不過,這個軍政府並不穩定,12月8日發生兵變,重新改組,建立起以同盟會員為主體、有立憲派士紳和軍界實力派參加的聯合政權。

1911年12月初,革命軍進入南京城。

武昌起義發生後,東南地區的上海、浙江、江蘇先後宣佈獨立,但南京城尚為清朝所控制,並駐有重兵,對已獨立的各省構成很大威脅。1911年11月下旬,蘇、浙、滬革命黨人決定聯合攻取南京。經過一番苦戰,在付出將近2萬人的傷亡後,至12月2日,清軍敗退,蘇浙滬聯軍進入南京城。

1912年1月,清朝甘軍進攻守衛乾州的革命軍。

1912年1月下旬開始,甘軍依據北原高地,居高臨下,分五層包圍乾州(今陝西乾縣)。當時守城的是革命軍張雲山部隊。張雲山一方面在乾州嚴密佈防,一面飛書陝西軍政府求援。陝西都督張鳳翽得報後,即親率馬玉貴、胡景翼等勁旅來援,與張雲山合兵一處,歷經數戰,最終迫使甘軍倉皇逃跑。

1912年,北京歡慶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宣告清朝統治結束。此詔一下,萬民歡騰,革命人士在午門外搭建牌樓慶祝,匾額寫“五族共和”。

1912年,河南彰德(今安陽),快樂剪辮。

清朝尚未滅亡之際,一些前衛的人士(比如魯迅)就率先剪掉了大辮子,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等到清帝遜位,人們更是爭相剪辮,告別在男人腦後拖了260多年的“豬尾巴”。照片中的青年男子笑容滿面,可見厭煩辮子已久。

1912年,彰德,剃頭匠展示剪掉的辮子。

男子剪掉髮辮,不僅更顯精神,也更加衛生了,省去了很多打理頭髮的時間。不過,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剪辮,結果被警察和軍隊強制剪掉。

1912年,山東煙臺的農民與馱轎。

皇帝下臺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並沒有明顯的提升,整個社會面貌依然貧困落後。

1912年,飢餓的人們排隊領取救濟糧。

清朝滅亡後,廣大百姓並沒有迎來太平盛世,而是繼續忍受著貧困的生活。甚至有人因為兵荒馬亂、乾旱、洪澇等災害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忍飢挨餓、哀苦無告。

2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亡秦何以必楚?“兩頭婚”何以興於江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