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原基本沒有職業兵,打仗時動員,所以種地的打不過少數民族打獵的很正常。另外打仗說白得有便宜佔,沒便宜佔的事兒誰願意幹。因此中國古人講:兵者,不祥之器,無故不輕用。
北方民族南下收穫是非常大的,而中原民族北上收穫很小。北方民族南下幾乎沒有成本,騎著馬嚼著牛肉乾喝著奶,越過了長城之後,銀子、綢緞、瓷器全都有。也不需要後勤,而且在打獵的過程中兵法無師自通,他們整天對付狼,狐狸,熊什麼的,不比人狡猾多了?他們連文字都沒有,兵法也沒看過,他怎麼學會的打仗呢?因為多年圍獵的經驗。元朝、遼、夏、金,包括後來的清朝皇帝都愛打獵,打獵就算一種軍事演習,而中原天子自幼生長於深宮之內婦人之手不喜兵革。這樣的情況下,跟北方民族作戰就難免要吃虧。
所以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統一戰爭都是從北方往南來,除了明朝還算,那也是屬於起義革命從內部的,政權之間北伐幾乎沒有成功的,東晉,宋朝,明朝,太平天國,包括後來的北伐軍,都沒有成功的。
北邊的氣候也好,環境也好,地形也好,養成了人們驍勇善戰這種性格,而且利於統一。南方丘陵水網稻田密佈,地形支離破碎方言多,統一比較難,中原王朝北伐往往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龐大的後勤所累,打仗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兵十五萬,運糧食得有五萬人,對方一劫糧道你就完了,這仗就打不了了。
過了長城天蒼蒼野茫茫,連路都沒有,沒有城市,怎麼去打擊敵人的有生力量,敵人在哪兒都不知道。打完之後佔了這塊地兒之後怎麼辦?不會搭帳篷,地又不能種,吃的每一粒糧食都從中原內地運來,要建一個城一磚一瓦運來這兒來,所以代價太大。
再比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氣候。北方寒冷,中原王朝北伐往北越走越冷,氣候因素克服不了。而遊牧民族南下沒事,他們進軍的都是秋高馬肥,秋冬天的時候進軍,到夏天就撤了。另外不能不強調的在古代戰爭,騎兵對步兵是佔有絕對的優勢。蒙古騎兵當年西征在俄羅斯草原上,一天的行進速度是八十公里,這個速度到什麼程度?二次大戰的時候,德國進攻蘇聯的裝甲部隊也就是這個速度。
騎兵一天跑一天八十公里,不用任何後勤,每個騎士最多帶十匹馬,一般時候也得三四匹,自己騎一匹,其他馬背東西,走在草原上餓了低頭就吃草,這匹馬累了換一匹騎。所以他行軍速度快,不需要後勤。身上帶一點調料,遇到飛禽走獸打獵撒點鹽就吃了。母馬接一碗馬奶一喝完事。
清朝入關的時候八旗勁旅都是騎兵,騎射功夫馬上功夫一等一。中原沒有馬,馬都在草原上,家裡養一匹馬也當不了戰馬,那隻能推磨,跟驢和騾子的作用性差不太多。
幾種因素使得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不止一次被北方騎馬民族所征服。但是每一次被北方騎馬民族征服了之後,但結果是什麼呢?顧炎武先生講:即興改號叫做亡國,文化滅絕才叫亡天下。
所以後人總結出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其實指的是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文化、我們的信仰、語言、文字,這是我們的天下。只要這東西不亡,民族就不會滅亡,國就沒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