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王汝林
老八路王汝林曾經回憶:“第一次我刺鬼子,鬼子一撥,我的虎口都給撕裂了,槍給挑飛了。”
我記得看過中日軍隊的軍糧對比以及部分日軍的照片。當時日軍總體雖然矮,但營養充足,身板還是很壯實的。中國人雖然高大,但有大量計程車兵長期營養不良,身體極瘦,這並不是平等的一對一或者幾對幾,而是幾日一餐的人對抗衣食不愁的人。
因此王汝林所說的白刃戰及對抗,這不僅僅是武器的問題, 身體是很重要的因素。
也許少許人吃穿不愁,憑藉身高體型確實能很容易的砍翻日軍士兵,但絕對不佔多數,這個還是要看整體的,前期刺刀拼不過是事實,後期裝備訓練補給上來了才勢均力敵。
至於戰鬥意志在單兵作戰能力中的作用,對於單兵來說,有一定作用,但對於一場戰鬥來說,就低得多了,到了一場戰役,一場戰爭來說,幾乎微不足道。
一個孩子無論有多堅決的戰鬥意志,多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氣,都沒法打過一個成人。這個邏輯很多人都懂,但是對戰爭,很多往往高估了戰鬥意志的作用,就是因為不夠理解戰爭其實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沒有工具,沒有材料,沒有管理和組織,沒有技術,光憑決心蠻幹,蓋不起高樓大廈,搞不起一個企業,說的難聽點,連一盤像樣的菜都不一定能炒出來,這個道理還需要普及,其實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其實當時還主要是沒有啟用武術高手訓練我們的戰士。破鋒八刀練熟練硬也足以對抗日本刺刀了。如果人人抓一把沙子對著眼睛先撒過去,情況會有所不同。拼刺刀其實就是拼槍棒,把“掛、崩、攔、拿、扎” 分上中下三路練熟一擊必殺就行了,會發力,一樣能槍挑小鬼子,我們的步槍短一點點問題並不是太大,技藝高的,破搶進去後,就是一寸短,一寸險。
關於拼刺刀,我軍當時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林彪提出的承認日軍在技戰術上的優勢,學習日軍戰術小組的戰技,強化我軍3人戰鬥小組的配合作戰能力,有完整的理論和實踐。一個是賀龍提倡的大練兵,以提高個人技能為出發,透過設立個人榮譽稱號,團體榮譽稱號的辦法,讓全軍全班全排全連共同成長。兩種方法各自推行,各有成就。現在很多思路也在我軍的日常訓練裡沿用。
王汝林老英雄打仗時在冀中軍區,司令員是呂正操,他就對拼刺訓練非常重視。王汝林目睹日軍種種惡行,對日軍恨之入骨,但凡抓到的日本兵俘虜,從不優待,全讓他當成靶子練刺殺給挑死了,後來領導找他過幾次談話,讓他優待俘虜,他就找來民兵游擊隊的隊員以及抗日的綠林好漢,讓他們解決這些禽獸不如的鬼子。
憑什麼要優待日本俘虜?戰爭殘酷,太平洋爆發後,日本人兵員不足,強徵很多未成年士兵,有的甚至十三四歲,人生才剛剛開始,就結束了。戰爭殘酷,非死即殘,血肉橫飛。為人父母哪個願意讓孩子上戰場送命!優待俘虜是潤公提出的,高瞻遠矚,胸懷寬曠……
其實我覺得不單單是因為國際上必須遵從優待俘虜的公約法,它還就是一種策略一種戰略眼光。不是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逼急了會更大程度的惡化彼此的敵對關係,是要額外的多死好多人的。
優待俘虜是一種戰術!攻心為上,給敵人一條活路,不讓對方做困獸之鬥!讓己方能更多的儲存力量!因為畢竟這不是一場就能解決的戰爭,而是長久戰!所以儘量瓦解敵方鬥志!
我有看一些關於日本文化的書,裡面提到日本人有一個特性,是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堅決,意志堅定,但是一旦意志崩潰,轉變的也很快。比如說被俘之後一旦心理防線被突破,他很容易就幫助我們打日本人,給我們提供各種技術。書裡說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是天皇,在一般士兵心裡,戰爭是為天皇而戰,而天皇宣佈投降之後,他們很快也接受這個事實,戰後美軍進入日本駐守的時候,日本人甚至夾道歡迎。這也是為什麼戰後各國最後決定保留天皇的原因,便於控制日本人,使他們統一聽話而不混亂。這是書裡的看法,僅供參考。
然而,你給人家吃罐頭,餓自己人,人家就投降了?不尊重自己人命,哪怕打贏了外國人,自己在精神上還是跪著的。
在十歲左右,聽老人講一個真實抗日故事,有兩個年輕戰士押送一個日本俘虜,走到半路上,那個俘虜說有件重要的東西要交待,捺下沒帶來。兩個押送兵裡有一個就回去取,但是那個取東西的戰士回來時,發現自己的戰友已經死了,站在那裡哭,嘴裡還在說回去沒法交待。原來是俘虜耍招,說要上大號,當兵解開俘虜後背的雙手,反而自己被俘虜弄死了,槍也拿走了。
特別是記起長平之戰,突然覺得以史為鑑到底有多重要,秦軍殺掉了趙軍40萬俘虜。覺得優待俘虜也得分物件,比如敵國軍隊優待咱們,咱們是需要優待。還有就是國軍隊俘虜也需要優待,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但我就不明白為什麼要優待日軍俘虜?他們對待中國人和中國戰俘有多殘忍,他們殘忍殺了我們那麼多同胞我們還去優待他們?那我們的良心恐怕對不起被殺的同胞吧。因此優待俘虜不能盲目地都優待,也需要分清優待的物件吧?對於像日軍這樣的,就應該絲毫不手軟,哪怕是日本遺孤。
像前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斯大林就曾經發過一道命令,對殺害卓婭的德軍部隊絕不接受他們的投降 ,全部消滅!因為接受投降就意味著敵人成了俘虜,而戰爭中又有優待俘虜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