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韓非子》首篇是“初見秦”,是韓非入秦國後向秦始皇進獻的文章。

韓非入秦是在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33年。這一年,韓安王特派秦始皇十分欣賞的韓非入秦,希望他能說服秦始皇不要吞併韓國。抵達秦國後,韓非就獻上了“初見秦”,以期贏得秦始皇信任。

“初見秦”一文,先分析了秦強、六國弱的天下大勢。然後韓非一針見血地指出,秦國之所以屢次失去稱霸天下的良機,就是因為秦國謀臣不盡忠盡責。在文中韓非特別提到穰侯,批判他“治理秦國時,想用秦國一國之力,來成就兩國功業,因此士兵終身在外日曬雨淋,民眾在國內疲憊不堪,讓秦國失去了稱霸天下的良機!”

穰侯,就是秦昭王時期的國相魏冉。穰,是指今天河南省鄧州市一帶;因為魏冉封地在此,所以他也被稱作“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同母異父弟,原本是楚人。因為宣太后關係,魏冉來到了秦國,在秦惠王和秦武王時期都得到了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與力士孟說比拼舉鼎,卻失手被巨鼎砸斷了腿,傷重不治而亡。因為秦武王沒有子嗣,他的幾位兄弟互相爭奪王位。此時,魏冉突然站了出來,擁立親侄兒贏稷為王,是為秦昭襄王。

秦昭王即位後,魏冉多次擔任國相,成為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然而,在公元前266年,長期獨攬大權的魏冉突然被秦昭王罷免,落落寡歡地回到自己封邑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西北),最終身故於此。

秦昭王之所以要罷免親舅舅,按傳統說法,是害怕魏冉擅權、威脅到自身統治地位。

可如果魏冉真想篡權奪位,他怎麼會那麼輕易交出手中權力呢?另一方面來說,如果秦昭王真認為魏冉擅權,參考商鞅、呂不韋等人下場,那麼他就無法在陶邑善終。

以此而言,秦昭王罷免魏冉,應該更多的是其它方面原因。

公元前278年,客卿灶(《戰國策》中為造)求見魏冉,建議他伐齊:“您得封陶邑,管理天下已有數年了。討伐齊國如能成功,陶將成萬乘之國,從此成為小國伯長,率領諸侯朝覲天子,天下人都將聽從,這是五霸的功業。討伐如果不成功,陶就在齊國臥榻之側,恐怕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攻打齊國對陶邑來說,就是存亡關鍵。如果想攻打齊國之事成功,不如去說服燕國伐齊。燕、齊二國勢不兩立,勸說燕國伐齊,必能成功。希望您能專心致志地討伐齊國,不要再有其它顧慮。”

前一年,齊人田單採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了齊國。客卿灶雖然來歷不明,但似乎出身於燕;來秦國擔任客卿後,他竭力唆使魏冉聯合燕國,一起滅齊。陶邑原本就是富甲天下的商賈雲集之地,如果能擴張領土,實力必然能超過一般諸侯國。

聽了這番話,魏冉大為動心。奈何,當前秦國正在全力攻打楚國。名將白起在南陽盆地內攻城略地,攻佔了楚國郢都,迫使楚王逃亡到了陳國舊地。伐楚大戰過後,雖然秦國大獲全勝,可自身消耗也不小,哪裡還能派大軍遠征齊國?

思慮再三,魏冉不得不暫時放棄了攻打齊國的計劃。

可客卿灶這番話,卻深深觸動了魏冉:討伐齊國,不但能打壓恢復中的齊國,還能順勢擴大陶邑領土,如此兩全其美之事,怎能放過?

魏冉再次建功立業,又得到了兩塊封地,一時間無人能出其右。

不過,這時魏冉卻遭到了不少非議:秦國與齊國間,還隔著韓、魏二國;魏冉派軍伐齊,到底是為了增封陶邑還是為了秦國?

魏冉的這點私心,在東周可謂是路人皆知。不過魏冉樹大根深,無人敢在秦昭王面前說他的不是。

不幸的是,魏冉的死對頭很快就出現了。

因遭無端猜忌,範睢差點被魏國國相魏齊折磨死。在好友幫助下,範睢潛逃到秦國來尋求復仇的機會。得知魏冉伐齊,範睢決心孤注一擲,趁機扳倒魏冉來贏得秦昭王信任。

為此,範睢先上書秦昭王,誠懇地請求面談。

看過範睢上書後,秦昭王頗為感觸,馬上就接見了他。

見面後,兩人寒喧客套了許久,範睢才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真心話:“大王有關中形勝之地,又擁兵百萬,戰車千乘。形勢有利時可主動出擊,形勢不利時也可退守關中,這是王者之地;秦國百姓怯於私鬥而勇於為國奮戰,這是王者之民。以秦國士卒之勇、車騎之眾去攻打天下諸侯,早就應造就霸王之業。可現在秦國反倒是閉關自守而不敢向東出擊,這全然是因為穰侯為國家謀劃不夠忠心,而大王的計謀也有失誤之處!”

出口就指責秦王舅舅不忠心為國,這真是膽大包天!

遭遇奇恥大辱後,唯有藉助秦國之力範睢才能成功復仇。這次會面,範睢如果不能贏得秦王信任,復仇大計就將徹底落空!因此,範睢早就豁出去,什麼話都敢說——反正不成功則成仁!

對舅舅包辦一切的做法,秦昭王早就心存不滿,只不過沒表露出來。聽範睢這麼一說,秦昭王不但沒生氣,反倒是放低了姿態,長跪著請教:“寡人想聽聽失策之處。”

見秦昭王如此,範睢心裡底氣更足了,馬上就開始暢所欲言:“穰侯越過韓、魏二國而攻打齊國剛、壽,這不是好計謀。少派軍隊,就不足以擊敗齊國;多派軍隊,又對秦國有害。現在盟國不親,還要越過人家土地去攻打齊國,這能行嗎?過去齊閔王伐楚,破軍殺將,拓地千里,卻連寸土之地都沒能得到——難道是齊閔王不想要土地嗎?是形勢不允許罷了。諸侯見齊國軍隊疲憊不堪,君臣又不和睦,立刻聯手攻打齊國,迫使齊閔王兵敗出走、為天下人恥笑。所以齊國遠征伐楚,反倒是肥了韓、魏二國。大王不如‘遠交近攻’,那麼將來得一寸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得一尺就是大王的一尺土地。如今穰侯捨近求遠,豈不大為失誤?”

魏冉派秦軍攻打齊國,是為了擴大自己私人領地,也是韓非所批判的“以一國之力來成就兩國功業”之舉。範睢牢牢緊扣魏冉這一重大失誤,並且提出了“遠交近攻”的解決辦法,可謂是一針見血。

聽完這番話,秦昭王恍然大悟,從此對範睢刮目相看。

公元前266年,範睢再次進諫,勸說秦昭王廢黜了宣太后,將穰侯、高陵君、華陽君、涇陽君等權貴驅逐至關外,奪回了國政。

魏冉,是秦昭王親舅舅,還長期擔任秦國國相,居然被一位在秦國毫無背景的流亡士人扳倒了——在當時這絕對是件震驚整個東周的重大新聞!

魏冉之所以會被範睢扳倒,關鍵在於他有了私心。如果沒有動用秦國軍隊去擴大私人封地之事,魏冉還會被輕易扳倒嗎?

自外甥當上秦王后,魏冉就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293年,魏冉發掘的名將白起在伊闕大勝韓、魏二軍,斬首二十四萬;公元前284年,秦軍配合燕、三晉軍隊伐齊,在濟西大破齊軍,差點讓齊國滅國;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出征,攻佔了楚都郢,將楚王趕出了南陽盆地;公元前275年,魏冉又親率大軍伐魏,在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大破暴鳶之軍,斬首四萬……。魏冉執政之時,秦國不但將韓、魏、楚三大鄰國徹底壓制,還聯合諸侯打殘了齊國。山東六國中,唯一未遭受重大損失的,就只剩下趙國。但在公元前260年,魏冉舉薦的白起在長平大破趙軍、佔領了上黨,徹底改變了秦對山東六國的戰略態勢。

秦國統一天下的偉業,是由秦始皇完成;但秦國對山東六國在戰略上的絕對優勢,卻在秦昭王時就已經奠定。魏冉的前半生,可以說是為了親外甥的江山嘔心瀝血。如果說秦昭王奠定了秦統一天下的堅實基礎,那麼他的功勞大半要歸功於魏冉。

秦昭王一生,曾經四次撤換魏冉相位;但每次撤換後,又不得不重新啟用他——這說明不是秦昭王不想擺脫舅舅,而是沒找到合適的替代者時,他根本就離不開舅舅!

所以,雖然秦昭王對魏冉早懷戒心,卻遲遲未能驅逐他。直到範睢出現後,秦昭王才下定了廢黜舅舅的決心。

無論如何,安然終老於陶邑這一史實,足以證明魏冉雖有私心,卻從來沒想過傷害親外甥。事實上,魏冉執掌國政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毫無私心。

奈何大權獨攬日久之後,魏冉為自身的考量慢慢地多了起來。

公元前273年,趙、魏聯手攻打韓國華陽(今河南新密)。韓人自覺難以抵擋,被迫向秦求救。秦國派出戰神白起前往營救,在華陽大破趙、魏二軍,斬首十五萬!

迫於壓力,趙國被迫與秦議和,魏冉理所當然地成了和談的主導者。

為防止秦國出兵伐趙,趙王派人勸說魏冉:“如果秦、趙和談無法達成,秦兵就會再次出動,白起必為主帥。如果白起獲勝,就會威脅到您的地位;如果白起不能取勝,秦王必然要派您前來議和。這時再和談,您就會受到輕視。所以,您還不如現在就致力於議和,趙國會很快歸附秦國的!”

以歷史記載來看,華陽之戰後三年內,秦、趙都沒有交戰記錄;這意味著兩國最終達成了和談協議。如果魏冉是害怕白起崛起而答應了趙人的求和,表明他在處理諸侯事務之時,已不再以秦國利益優先,而開始摻雜個人私慾了。數年後,魏冉被客卿灶說服伐齊,正是他以權謀私企圖公開化之時。看出了這點,秦昭王對魏冉的猜忌心也就越來越重,在找到替代者範睢後,立即毫不猶豫地撤換了他!

所以秦昭王撤換魏冉,不單是害怕他擅權,更害怕他因私慾不求進取而妨礙了秦國的統一天下大業!

魏冉之所以會產生私心,就是因為權位達到極致後,為秦國做再多貢獻也無法讓他更上層樓。當為國盡忠滿足不了個人私慾時,魏冉為何不能在處理政事時為自己考慮得多一些?

公元前323年,楚將昭陽率軍護送公子高回魏國爭太子,在襄陵(今河南睢縣)大敗魏軍,攻佔了魏國八座城邑。之後,昭陽趁熱打鐵,繼續舉兵伐齊。這時,秦使陳軫勸他罷兵:“您已官為柱國,伐魏有功,可晉升為令尹;現在還要伐齊,豈非畫蛇添足?”

聽了這番話,昭陽立刻就退兵了。

昭陽如此做,是因為伐齊得勝,他不會因此得到更多利益;一旦失敗,他就可能無法晉升令尹。既然如此,他何不退軍?昭陽伐齊時的心態,就與魏冉長期獨攬大權後的心態類似:忠心為國既然不能帶來更多利益,為何不能為自身前途考慮得更多?

雖然魏冉與昭陽都存同樣心態,可秦、楚二國對兩人的處置卻完全不同:魏冉伐齊雖然大勝,秦國卻因他生私心而廢黜了他;昭陽伐齊怯戰,楚國卻將他提拔作了令尹。

這其中差異,或許是秦國壓倒山東六國的又一關鍵因素吧?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韓國和日本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