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六世之餘烈”意思就是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至少是六代人努力的結果。其實六代人都說少了,秦國從建國到統一至少經歷了500多年的發展,而這500多年中,大部分時間秦國都是沒啥存在感的。
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500多年秦國都經歷了什麼:
話說,西周第八位君主是周孝王,首先有個人叫非子,專門負責養馬,相當於弼馬溫的一個官職,因為養馬有功,非子就被孝王分到了秦地,建立了秦國最基礎的那一片地區。而養馬都能得一塊封地,你看周王室還是家裡有礦啊!
秦非子死後傳了三代,到了仲的手裡,這個時候西方的遊牧部落西戎,開始入侵秦地,仲戰死。而周宣王見他們可憐,就給了繼位的秦莊公7000軍隊報仇,從此秦國就一直跟西戎死磕,但基本上都是打不過的,最後只能被迫和親聯姻,而秦襄公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西戎的首領。
西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和申國鬧翻,申候勾結犬戎進攻周王室,鎬京被破,周幽王被殺,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東遷洛邑,一路上有很多諸侯都保護他,其中就有秦襄公。後來周平王因為秦襄公有功,正式封他爵位,成為了一方諸侯,所以嚴格來說秦襄公這個時候才能被稱為秦襄公。
同時,周平王還把被犬戎佔據的關中地區分給了襄公,說你只要趕走犬戎,這個地方就歸你了。於是襄公又繼續跟犬戎打了很多年,都沒能收復,在最後一次出兵的路上秦襄公病逝,而死後繼位的是秦文公。他繼續跟犬戎死磕,終於收復了岐山之地,然後把岐山以西的地方留下,以東的地方送還周王室。此後秦國和西戎的形勢就發生了逆轉。秦國一直向西擴張,逐漸佔領了整個關中地區。
公元前677年,秦國遷都雍地,也就是今天的寶雞,這就標誌著秦國度過了初創世紀,開啟了第二階段的發展,這個時候周代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周王室是老大,諸侯沒有不聽命的,但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逐漸衰落,逐漸沒人把他當回事了,有一次,周桓王和鄭莊公打了起來,周桓王甚至被一箭射中肩膀,威嚴掃地。從此,誰的拳頭大,誰就說了算。
霸主時代
天下進入了霸主時代,當時爭奪霸主最兇的是齊國晉國和楚國,基本沒秦國什麼事,秦穆公時期,倒是有爭霸的野心,可惜一直被晉國給堵得死死的,所以只能給晉國打打輔助,小的時候,我們都學了一篇課文,叫《燭之武退秦師》,就發生在秦晉聯合攻打鄭國的時候,燭之武當時甚至明說攻打鄭國,對你秦國沒啥好處。後來秦國好不容易趁著晉國大喪期間,獨自去攻打鄭國,結果鄭國沒打下來,半路上還被晉國給伏擊了,正因為兩個國家一直有摩擦,所以才採用聯姻的方式來緩和關係,這才有了“秦晉之好”,所以這個詞不是說秦國和晉國關係有多好,而是說這兩個國家關係很差,很緊張,不得不用聯姻的方式來緩和關係。
秦穆公東進不成,只能西征,利用離間計美人計和武力平定了西戎十二國,獨霸西戎。因此,有人將秦穆公列入春秋五霸。不過秦穆公的崛起,只是曇花一現。秦穆公一死,秦國立即衰弱,而且一衰落,就是幾百年。秦國最大對手還是晉國,一直被晉國按在地上摩擦,秦國曾經和楚國一起夾攻晉國,結果晉國是兩面作戰不落下風,後來楚國逐漸佔了上風,但秦國還是打不過晉國,輸多贏少,連少梁地區都被奪了。公元前578年,秦桓公攻晉,晉厲公率領四軍八卿反攻入秦國,大敗秦軍於麻隧揚名於關中。
三家分晉
此後,秦國向東不能出餚函,爭南不能及巴蜀,這個就是秦國的處境,而唯一比較輝煌的戰績就是曾經幫助楚國復國,擊敗了吳國,好在晉國後期有分裂的趨勢,先是六卿執政,後來發展到韓趙魏三家分晉,你一個晉國我打不過,分裂成三個總應該不是我的對手了吧,結果秦國依然打不過。於是秦簡公秦惠公屢屢攻魏,意圖奪回西河之地,卻不僅為吳起所敗,還被他趁虛攻入關中。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率領50萬大軍與魏軍決戰,結果被吳起以5萬大軍大敗,一蹶不振。
直到了秦獻公時期才有了好轉,公元前364年,秦國發動石門之戰,大敗魏軍斬首6萬,如果不是趙軍增援,那麼魏國的損失可能會更大。兩年之後,韓趙聯合攻魏,秦獻公趁機起兵要收復200年前被奪走的少梁之地,結果是,秦國不僅俘虜了相邦公孫痤,還俘虜了為太子,最終收復了少梁,大獲全勝。但是,這是在趁虛而入的情況下,和魏國相比,秦國依然落後。那麼秦獻公也沒有辦法徹底改變這個局面。
石門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