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秘魯這個國家嗎?可歷史上這裡的華人卻曾不被當作人來看待,監工經常鞭打他們,甚至還會給華人戴上腳鏈來防止他們逃跑。很多逃跑失敗的人,寧願自殺,也不願意再承受這種屈辱。後來清政府做了一件事,讓秘魯放了所有的華人奴隸。
秘魯是一個美麗又神秘的地方,很多人都說他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因為它盛產甘蔗、棉花、咖啡、還被認為是馬鈴薯的發源地,“馬鈴薯之鄉”。
秘魯是位於南美洲西部,擁有3200萬人口左右,根據調查,包括有中國血統的“土生”在內的秘魯的華人總量大約有300萬人口,屬於南美洲之首。那華人又是怎麼到達這裡的呢?歷史上其實華人移民秘魯大概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是1840年代末到1874年的“契約勞工”時期;第二個是1874年到1900年的“自由勞工”時期。那到了19世紀,秘魯已經脫離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正式獨立成為一個國家。當時的秘魯百廢待興,急需勞動力來進行各方面的建設,尤其是鳥糞採掘、採礦、農作物耕種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工。
然而這個國家的人口卻嚴重不足,當時也就就200萬人左右,根本就不夠人力來進行這樣子的建設。那另一方面呢,大家都知道,中國因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爆發,民不聊生,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再加上長達十三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滿目瘡痍的中國大多數的人民都沒有辦法過上好日子。
與此同時,西方也剛好出臺了廢除黑奴制度,更要一些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就越來越不夠用了,再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些的西方商人就在香港、澳門等沿海通商口岸做起了勞動力買賣,為西方國家輸出廉價勞工,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賣豬仔”了。
也就因為這樣,許多沿海城市的人,他們選擇遠渡重洋,就為了要吃上一口飯,而到時候的清政府卻沒有辦法去保護華工。因此,華工們只能無奈地任由外國的資本家剝削。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的南美四國,也就是秘魯、巴西、委內瑞拉,還有阿根廷吸收了大量的華工。
其中就屬秘魯的華人移民歷史最為悠久,移民數量也是最為龐大的。在1847年,第一批所謂的“契約勞工”就從澳門出發,在太平洋上航行了好幾個月才抵達秘魯,幫助該國發展農業。
1849年到1874年左右這期間大概就有10萬名華工隨即而至,但是船上的那個條件是非常惡劣的,所以大約有10%的華工在還沒有抵達之前就已經葬身大海了。那這些華工來到秘魯,大部分都直接被安排去挖鳥糞,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挖鳥糞啊?需要這麼多人手嗎?
這是因為秘魯是溫暖的沿海地區,海產豐富,海鳥也很多,因此它們的鳥糞也自然就非常多了。那到時候因為沒有化學肥料,而恰好種植業是秘魯的經濟支柱,所以鳥糞就是一種便宜又理想的天然肥料。然而為了保持“政治正確”,園主不能聘請黑奴,可當地土著也開始做起了自己的小農經濟。
而歐洲人對於混亂的秘魯又完全不感興趣,因此勞動力就是他們非常棘手的問題,最後他們便把目光都轉向了華工。而這個時期來到秘魯的華工幾乎大部分都是被騙來的,他們當中有的是農民,有的是小生意人,但好多都是不識字的,甚至連秘魯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都不知道。
他們只是聽說這裡可以賺錢有飯吃,就跟著秘魯的老闆簽約了。而這種契約就規定華工必須要工作八年,但是往往合約快要到期的時候,秘魯的老闆就強迫這些華工續約,企圖把他們變成終身的奴隸。許多老闆他們也根本沒有把華工當作人來看待,監工也常常的鞭打他們,有的甚至會在他們身上上腳鏈或者是手銬等等來防止他們逃跑。
也因為這樣,很多逃跑失敗的人寧願自殺也不要回去再受這種屈辱了。那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才能到頭呢?到了七十年代,有的華工終於按捺不住,向清政府上書,尋求中國清政府的保護,在多方的協商之下,請政府於1874年與秘魯建交,還簽訂了《中秘友好通航條約》。
秘魯終於釋放了全部的華工,華工們也終於得到了自由。好不容易重獲自由的華工只有一小部分選擇回國,大部分都是留在秘魯。和現在的海外華人一樣,他們開了餐館,做了生意,十九世紀末的時候,華人開的店鋪已經在秘魯林立了,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也就有越來越多的親戚朋友來到秘魯討生活。
根據資料記載,在1874年到1900年間,大約還有5萬的華人又到了秘魯謀生。當時,利馬城卡邦街也因為聚集了很多的華人,所以最後成為了秘魯的唐人街。因為歷史的原因,很早期的華人移民幾乎全部都是青壯年的男性,女性大概只有百多名左右。
也因為這樣,所以早期的華工他們多數都以黑人、印第安人,還有黑白混血的人種結婚,因為他們都是被歧視的一群,所以他們的後代會被秘魯人諷刺為充滿貶義的“Injerto”就是雜交的意思。後來隨著華人的經濟社會地位逐漸提高,有的白人也開始以華人通婚了。
對於華裔的稱呼也從“Injerto”變成了“Tusan”,就是土生的意思。那今天的秘魯其實也不少當地人都有著華人的基因的。換句話說,異族通婚讓華人更容易的融入了秘魯的社會。經過多年的奮鬥,刻苦耐勞的華人已經在秘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了。
那到底這個地方有沒有排華?有沒有中華傳統的傳承呢?其實華工他們剛剛秘魯的時候就已經遭到社會的排擠,不過也不單是華人,因為多數族裔印第安人或者是土著等等,他們也沒有得到秘魯方面的重視。
長期以來秘魯當局對於各個族群的不公平對待,就導致梅斯蒂索人還有白人等種族之間的分裂越來越嚴重。有的甚至還會被汙名化。比如說黑人,呃桑博人、喬洛人他們會被說成是放蕩、愚蠢還有濫交的代名詞,非常不尊重人。
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秘魯社會也充斥著排華的情緒。尤其是在19世紀,大量的中國移民湧入了秘魯,引起當地人的不安以及非常的不滿,而秘魯的報紙也早就開始刊登仇視以及排斥華人移民的言論。說華人不講衛生,敗壞社會道德,還指責他們與當地人通婚,汙染了秘魯人的血統,威脅到了秘魯社會的利益等等。
而這其中要數秘魯的精英群體抨擊中國移民情況最為嚴重。當時許多人對於華人族群都有一種很即定的印象,那就是吸食鴉片。秘魯的精英也因此非常討厭華人,認為他們道德淪喪,還將唐人街視作為罪惡之地。在十九世紀的秘魯,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就是克萊門特’帕爾馬,他就是反華的秘魯精英群體的代表。
他甚至曾在畢業論文裡這樣子來貶損華人。說華人是古老劣勢的種族,停滯不前,血液裡流淌疾病,組織病、麻風病,還有象皮病。到了1909年的5月,秘魯城市的勞工的排華情緒爆發了,在街頭上演並演變成為了暴動,參與者高喊中國人該死,打倒中國人等等的口號。
在市內各處襲擊洗劫華人商店。後來在中國領事館提出交涉之後,時任的秘魯總統卻規定入境的中國移民每個人都必須要繳納500英鎊。秘魯政府更是下令毀掉有500多名華人移民集中居住的奧泰扎大廈。一直到1911年3月份,秘魯政府才在歡迎吳廷芳外交儀式上表示要賠償華人委員會提出的賠償要求的30%。華人社會則把它當成是一個友好精神的證明接手了。
在秘魯落地生根的華人,有哪一些名人呢?在利馬當地人最為信仰也最熟悉的超市就是華人所開的。大約在80年前,有一位黃炳輝的華人就開了一家雜貨店,並且以其姓氏“黃”來命名。
其實黃炳輝的父親就是第一代的秘魯華工,他靠著這家小店讓幾個兒子都上了大學,而學成歸來的兒子們自然就不甘心只經營一個小本生意。於是他們就開始把店做大,分行也越開越多,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有超市也有商業中心等等,一步一步建立起了黃氏超市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