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78集《大秦賦》終於看完了,從一開始的精彩喜悅,到中間的宮鬥冗長,再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的短暫,網路對《大秦賦》評分也跌破了7分。秦始皇繼承秦國500年基業,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國,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趙、魏、燕、楚相繼滅亡,公元前221年,齊國投降滅亡,秦始皇用10年時間消滅六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

一直以來,歷史教科書表述有個誤區,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問題來了,秦始皇以前的三千年,難道中國不是統一的嗎?非也,中國五千年來都是統一的,秦始皇以前的中國,統一的形式是分封制。分封制,就是中央王朝封土裂疆,把華夏大地的大部分國土分封給王室子弟和功臣貴族集團。諸侯擁有一定的兵力和地方自治權力,向中央繳納一定數量的貢賦,屏藩中央政府和王權。

中國自八千年前,進入文明的曙光,公元前5762年,伏羲氏在甘肅天水,建立華夏第一個部落聯盟政權,被華夏民族稱其為“地皇”。自伏羲氏部落聯盟開始,華夏民族經歷了3000年曆史,經過了15個部落聯盟政權,選舉產生了91個部落聯盟首領“皇”。公元前二十八世紀中早期,神農繼承無懷氏的部落聯盟首領“皇”,成為華夏最後一個“皇”既“人皇”。

神農繼位之時,部落聯盟政權已經衰落,神農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城邦制國家政權,“大象王朝”,因此,人皇神農被尊稱為“神農炎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皇道缺、帝者興”,“皇”是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帝”是城邦制國家的的“天下共主”,部落聯盟是鬆散的,城邦制是緊密的國家,部落酋長的權力減小了,天下共主的權力增大了,中央政府有了一定規模的常備軍。

從部落聯盟走向城邦制的聯邦國家,城邦部落的權力被減小,為了維護聯邦政府的統治機器,城邦部落繳納給中央的貢賦也增加了。一開始,城邦制聯邦政府的管轄也是不穩定的,神農炎帝仁慈很少征伐,到了炎帝晚年天下大亂,城邦部落相征伐。軒轅黃帝習用兵戈,討伐四方叛亂,張家口擊敗葷粥(匈奴),坂泉之戰取得帝位繼承權,冀州之戰、涿鹿之戰擊敗九黎、三苗、九夷,用武力第一次統一華夏,開創了城邦制國家的分封制。

自從公元前2697年,軒轅黃帝用武力統一華夏,經歷了“象”“夏”“商”“周”四大王朝。王朝政權和人是一樣的,也都是有生命的,帝王政權做的好,王朝就長久一些,做的不好王朝就短命一些,這就是自然規律。每到王朝末期,王朝腐敗衰微,天下都會混亂諸侯相征伐,殃及黎民百姓。每一次改朝換代和華夏再次板結,都是慘烈的,新的統一的王朝建立都要經過戰爭得洗禮。

夏後啟廢除選舉禪讓制,改為父死子繼的家天下,有扈氏不服,夏後啟作《甘誓》,征伐有扈氏及反對者多年。商湯伐夏桀,戰爭從夏朝外圍屏藩開始,戰爭打了十幾年。周武王伐紂,70萬諸侯聯軍在牧野對戰殷紂王70萬聯軍,50萬支援紂王方國聯軍臨陣倒戈逃跑,70萬周武王聯軍殲滅20萬殷商本部軍隊,《逸周書》記載牧野之戰“血流漂杵”,牧野之戰後,聯軍討伐支援殷紂王的東部諸侯,摧毀99個方國,征服652個方國,斬殺18萬人,俘虜30萬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不是中國第一次大統一,華夏中國一直是統一的,分裂只是王朝末期的短暫現象。秦始皇統一六國,和以前四大王朝的統一,是制度和形式的區別。“象、夏、商、周”的統一,是聯邦政府的分封制,中央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叫“帝”或“王”。秦始皇統一六國,是中央集權制的郡縣制,是相對於聯邦制的“大一統”。秦王嬴政覺得自己的功績比“三皇五帝”還大,就取部落聯盟大酋長的“皇”,和聯邦政府的“帝”,自稱為“始皇帝”,希望大秦帝國千秋萬代,不成想大秦帝國二世而亡。

“皇”字的甲骨文寫法,就是一把手或者一把手抓著一把玉鉞,部落聯盟大首領是第一把手的意思,表達的清清楚楚。“帝”字的甲骨文,目前有些爭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帝是天上的“紫微星”標誌,天下共主的意思表達的非常清楚。“王”是一把玉鉞或者“戰斧”,王權和軍權表達的非常清楚,周武王伐紂以後,天下尊稱周王為“周天子”,老天爺的兒子天之驕子是也。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後回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