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戰役。這次戰役大約爆發於公元前11世紀中葉或者後期的某一年。武王發動了滅紂的戰役。很遺憾,我們不能確定這件大事究竟發生在哪年。許多專家研究過這個問題,各人有各人的計算結果,沒有個公認的結論。有的古書說,從武王滅紂到幽王之死,共257年,如果這個說法可靠,那麼應該是在公元前1027年。
戰爭在商朝都城的郊外牧野展開,牧野在今河南淇縣西南。我們知道,商都在今安陽,離牧野大約有50多公里左右,怎麼說是在郊外呢?原來商朝從盤庚遷殷以後,雖然沒有遷過都,但在紂王時曾不斷擴大都城範圍,南至朝歌(今河南淇縣朝歌鎮),北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都造起離宮別館,牧野正在朝歌郊外。
商朝從成湯滅夏到紂王亡國共延續了17世,21個王,約600多年。紂王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他統治時,對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平定了東南夷,對東南地區的開發和經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為後來中原地區先進文化傳播到東南地區奠定了基礎,在歷史上有過貢獻。
但是,他又是我國曆史上出名的暴君。據說,紂王是個動作矯健,見聞廣博,能言善辯,機智過人的人。可他又自恃聰敏,目中無人,視重臣如草芥,視黎民如糞土,窮奢極侈,為所欲為,同夏桀一樣,喜淫樂,性慘忍。在即位之後,就擴大殷都至沫邑(今河南淇縣境內),大修離宮別館,稱之為朝歌。相傳,紂王在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地方,“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了滿足個人貪慾,又“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①,加重人民負擔,無限制地搜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為了鉗制輿論,鎮壓臣民的反抗,他又創制種種酷刑進行鎮壓,甚至用“炮烙之刑”、“醢刑”、和“脯刑”等來迫害臣民,於是,“小民方興,相為敵仇”造成階級矛盾激化。加之對東南夷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自己陷入了眾叛親離、朝不保夕的困境。
就在商朝各種矛盾達到極端尖銳化的情況下,在商王朝西方陝西岐山一帶有個叫周的小國,一天天興盛強大起來。
周的先祖是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古老的部族。相傳周的始祖姓姬名棄,曾在大禹時任過農官。後來,幾經遷徙,到古公亶父時,遷居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開始修築城郭,定居下來,形成臣服於商朝的一個小小的方國。到姬昌(即周文王)時,任用大政治家姜尚(又叫姜子牙)為軍師,大力進行改革,鞏固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安定民心,穩定社會,又整頓軍事,大力爭取周圍小國,使虞、芮等國歸順,滅掉了黎、邗、崇等國,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大大地超過了商朝,奠定了滅商的基礎。
文王死後,其子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經過九年的準備,在武王九年,“武王上祭於畢,車觀兵於孟津”而大會諸候。據說,自願從周伐商前來赴會的諸候和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有800之多。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武王百盟津(今河南孟津縣)之誓”。恰在此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空前的分商朝統治集裂:王子比干被殺,貴族箕子被囚,微子出逃團分崩離析,無法維持統治。周武王認為伐商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就在盟津之盟的兩年之後,武王親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車伐紂”。同時,會合庸、蜀、羌、彭、濮等各國部落的支援部隊,組成浩浩蕩蕩的大軍,從盟津渡河,向著商朝都城進發,一路上沒有遇到多大抵抗,就進抵到離朝歌只有70里路的殷郊牧野。
在牧野,“甲子昧爽”⑤,周武王正式豎起伐紂大旗,當眾誓師,他在誓言中歷數殷紂王腐敗、荒淫、兇惡的種種罪狀,號召部隊要執行“天命”與紂王決戰,大大地鼓舞了士氣。商朝的軍隊還在遠離都城的東南地區對付東南夷,一時難以調回。正在朝歌鹿臺上歌舞宴樂的紂王,只好下令將大批奴隸和從東南夷掠奪來的戰俘臨時匆忙武裝起來,一共70萬(一說17萬),驅上牧野前線,抵抗周軍的進攻。著名的牧野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史上規模空前的一場大戰。論人數,周武王的伐紂大軍大約六七萬人,而殷紂王這邊卻有70萬人;可是論士氣,周武王的伐紂大軍同仇敵愾,下決心要把殷紂王推翻,而殷紂王的軍隊本是奴隸和戰俘,他們早就恨透了殷紂王,哪裡肯替他賣命。
決戰時,周武王左手持黃銅大鉞,右手擎白旄大旗,英姿煥發,充滿了必勝的信心,他指揮討紂大軍列陣牧野,令姜尚為先鋒,率領虎賁、戎車、土卒吶喊著勇敢地向殷軍衝殺過來。殷軍士兵不但不抵抗,反而“前徒倒戈”引導周軍殺向股紂王,殷紂王見大勢已去,趕忙逃回朝歌,當夜登上鹿臺,自焚而死。
第二天,商朝百姓立於朝歌郊外,迎接武王的軍隊。武王在群臣的護擁下進入朝歌。在周軍強大攻勢和商朝奴隸陣前倒戈的共同打擊下,商朝滅亡了。同年4月,周武王勝利回師,在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建立周朝,自稱為天子。我國曆史上奴隸制社會最興盛的時代—西周王朝開始了。
①《史記·殷本紀》
②《尚書·無逸》
⑤《尚書·牧誓》